孫雲必威betway東盟體育 (孫雲必威betway東盟體育 師)
一、詩人孫雲作品?
孫雲青年時,家中遭到一次大的劫難。1900年夏,八國聯軍侵入天津。清直隸提督馬玉昆率部抗擊八國聯軍,曾在北倉孫家借住。清軍與民團奮起殺敵,不幸敗退。北倉一帶遂遭敵寇洗劫,侵略軍放火燒了孫家,家產十之七八被毀。孫雲與其兄孫洪伊帶著母親離家避難,其弟孫仲華被法軍擊傷而死。孫雲回家後,親睹世代居住的家園已是一片殘磚碎瓦,這一空前浩劫和民族被辱之慘景,深深刺激了她,使她痛感清廷的腐敗和無能。孫雲將國恨家仇埋在心底。
孫雲從小好學,幼時從劉士瀛啟蒙,飽讀經史。後來問業於灤州名儒、愛國誌士蔣蘭畬。孫洪伊曾和蔣蘭畬合辦天津河東中學,蔣任校長,孫為董事長。蔣乃飽學之士。王新銘(亦為蔣之門人)於《壽雲堂詩集後序》稱:“先生平日講求有用之學”“詩古文辭皆自成一家之言”。其詩“往往感於心而托於言”(孫洪伊《壽雲堂詩序》)。蔣蘭畬教孫氏兄妹“以學問用事”“能施於事,有補於時”。孫雲作詩亦在很大程度上得之於蔣先生的導引。蔣蘭畬老無所依,被孫雲接至家中,頤養天年。
工書善畫 相夫教子
孫雲精於繪畫,尤善花卉。蔣蘭畬說,其“如曹溪參禪,深得無師之智”。也有人稱其畫宗壽平,尤善摹前人舊作。林紓說:“夫人初以畫名,餘方之南樓老人及惲冰,每讀所作,輒為傾倒。”南樓老人即清初女畫家陳書,惲冰是清初另一位女畫家,惲壽平之後。林紓對這兩位女畫家的作品情有獨鍾,他從孫雲的畫中看出陳書、惲冰的風韻,故對其畫作更是推崇有加,每讀所作,尤傾倒之。客觀地講,孫雲作畫確有深厚的傳統根基。她除了汲取惲壽平等人的繪畫精華,也深受天津張兆祥、馬家桐畫風的影響。但她“師古人”,更師“造化”。與孫雲同門的王新銘嚐言:“夫人精繪事,最好寫生,純師造化,人得片紙為珍。”孫雲本人也多次提到,她不僅在家中院內對景寫生,還曾帶著她的女兒前往香山等地寫生作畫。孫雲的畫作清新典雅,又富生活氣息,這與她注重寫生有直接關係。
用今天的話講,孫雲是位知識女性,也是一位知書達理的賢妻良母。孫雲孝敬自己的親生父母是出了名的。對婆婆,她亦是盡心伺奉,無微不至。婆婆年邁有病,飲食起居皆由孫雲照管,頗得老人歡心。孫雲的幾個侄子早年失去父母,孫雲子女雖多,她還是主動擔起侄子們的教養之責,而且不分親疏,愛同己出。
孫雲相夫教子更是傳為佳話。今僅從孫雲《外子晚歸閉戶以待》一詩即可見夫妻感情之篤:“沉沉斜日入低廊,寂寂無聲夜氣涼。閉戶待郎即不返,爐煙已盡又添香。”閑暇之時,常常是夢仙作畫,雲章題字,夫唱婦隨,珠聯璧合,伉儷情深。林紓曾經感慨地說:“吾友雲章一家團圓之樂,真曠代所稀。”王新銘慨歎:“羅子雲章得專心職務,更有餘暇怡情書畫,亦莫非夫人善理家政有以使之,然世稱賢內助,當莫夫人若。”
作為母親,孫雲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她對子女的關愛和悉心教導尤其令人讚歎。她教孩子們習字作畫,讓長女真如、次女沛如從蔣蘭畬先生學詩,從林紓先生學古文。1927年出版的馬鴻翱《桑梓紀聞》中有《母女唱和》一文,其中寫道:“孫夢仙女士雲,天津人,伯蘭先生之女弟也。性慧多才,工繪事,少就外傳,學於海陽蔣香農先生。博通經史,習禮明詩,著有《夢仙詩稿》。長適同邑羅君雲章,有賢聲。事姑至孝,撫猶子慈,經營內政,井井有條。暇日猶不廢吟詠,女公子真如、沛如,林琴南孝廉女弟子也,詩筆宛肖其母,一時傳為佳話雲。”
在羅、孫夫婦的培養和引導下,孩子們個個德才兼備。其子羅沛霖為兩院院士。他於上海交大畢業後奔赴延安,抗戰勝利後,被黨組織派赴美國深造,獲博士學位,為新中國電子技術開創者,中國工程院創始人。他通音樂、書法、詩詞、昆曲,著有《羅沛霖文集》。孫雲的另一個兒子羅澤霖曾留學日本,亦為博學多才之人。留日期間,孫雲曾作《歲朝圖》寄給澤霖,並作詩雲:“遠隔重洋路,遙憐寸草心。畫圖為爾寄,同此歲朝春。”可見母親對兒子的關心與疼愛。
關注民生 憂國傷時
《夢仙詩稿》及《夢仙詩稿續集》,是孫雲的詩歌作品集。《夢仙詩稿》於1924年刊於都門,共載詩302首,內含其長女羅真如詩21首、次女羅沛如詩31首,林紓、鄭孝胥、蔣蘭畬、王新銘作序。另附畫作12幅,其中有孫雲自己的作品,也有夫妻合畫的作品,有的畫上還有林紓等人作的題跋。《夢仙詩稿續集》1925年刊於都門,共載詩117首,其中有孫雲詩21首,其餘為羅真如、羅沛如詩作。詩集反映了母女三人的思想情感、藝術成就和生活經曆。
孫雲詩歌的題材頗為廣泛,主要包括:反映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表達其渴望社會安定的願望;反對列強侵略,表現其愛國主義情懷;思念親人,表現其情感世界;描述家鄉美景與山川名勝;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題畫詩、詠物詩,表達作者的藝術見解和文化情結。
憂國傷時,反對內戰,是孫詩的主體和核心。1920年7月直皖戰爭,孫雲以此為題作古風:“兩軍血戰各先登,陣雲慘慘日黯黯……可憐兄弟別多年,此日相逢生死路。又聞對陣哭聲哀,父子叔侄各相遇。哭聲哀怨遍前軍,諸將茫然互相顧。”原來都是自家親人,卻被征來充當炮灰互相殘殺。因此她接著寫道:“疆場一將振臂呼,我輩同胞休自愚。莫為他人爭勢力,一家骨肉相衝突。”
《捉人捉騎》《諸將》兩詩生動記述了軍閥發動戰爭而造成的平民百姓走投無路的悲慘景象,對軍閥的窮兵黷武、禍害百姓進行了無情的揭露。筆者在《孫雲作詩反內戰》中曾論及這兩首詩。
《長辛店麵傭婦》是一首長篇紀事詩,全詩以對“新雇一仆婦”因戰爭和內亂造成其家破人亡的慘劇,控訴社會的黑暗。詩的最後說:“六人已死一身存,痛苦全家遭此難。我勸老婦莫傷情,國家多故民命輕。不見西南各行省,十年爭戰未休兵。”
孫雲生活的年代,內憂外患,自幼造就了她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其《感事》一詩雲:“革除年代兆幹戈,奈此生民塗炭何。王子作賓朝玉馬,孤臣憂國泣銅駝。黃河難俟澄清少,滄海橫流變故多。大地殘灰輪自轉,茫茫陳劫幾回過。”七絕《傷亂》雲:“連天烽火奈何情,秋夜初長夢屢驚。因極思眠眠不得,風吹敗葉打窗聲。”
甲午戰爭,清廷以失敗告終,派李鴻章出使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眼見得國土淪喪,孫雲悲憤地寫下《聞台灣失守有感》:“長空飛雁去悠悠,悵望天南獨倚樓。軍國何關兒女事,深閨猶抱杞人憂。戎狄憑陵患已成,諸君無術致升平。北洋門戶亡天險,不獨澎湖委去輕。”後來她又寫下《登望海樓》一詩。詩的開頭說:“遼海茫茫路幾千,水軍曾此駐戈船。登樓東望疑無地,觸目傷心憶昔年。”她想起“牙山戰血同兒戲,海門天險嗟無地”。詩的結尾借南宋名臣胡銓《上高宗封事》中的話,憤怒地說:“籲嗟乎!怒濤千丈衝天起,何時滌盡和戎恥。尚憶前朝胡邦衡,奮身欲蹈東海死!”端午節,她想到屈原,但國貧民弱,作詩慨歎:“潮水難招青史魂!”
至性至情 氣樸不華
孫雲是位極富感情的女性。她的《哭曹氏先嫂》《哭張雁賓姨姊》《甲子正月九日車過法國醫院因思表妹》《贈義姊劉善卿》《挽商叔賢女士》等詩作,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其《別弟》詩雲:“墳前同祭掃,相送倍淒其。戀別人行慢,吞悲語出遲。回看父母墓,難訴女兒私。最是傷心處,歸來隻弟知。”詩前小序雲:“洪憲之亂,舉家皆避,惟弟守故宅,餘歸掃墓,與弟同行,即別。”
其詩集中有幾首是寫孫洪伊的。如《懷兄》雲:“蕭條日晚獨憑樓,萬裏關山正暮秋。普地幹戈人盡避,不知何處泊行舟。”《病中憶兄弟》雲:“星漢西流夜欲闌,病軀不耐五更寒。窮愁苦悶皆拋擲,欲解相思兩字難。”詩前有小序雲:“時兄在南京,弟出北口,皆不知其往址。”《省兄歸途中作》雲:“昨夜同兄話,今朝各一天。魂銷無若別,眼倦不成眠,草色牽入恨,山形送客還。身隨車北上,心在大江邊。”《喜聞伯蘭長兄有北上之說》:“未見歸鴻消息來,又聞傳語說君回。民心近已思新政,朝議終須用大才。訊寄平安修竹報,香生晚節菊花開。欲謀洗盞人應笑,且向閑庭掃綠苔。八載光陰似水流,新春一別忽經秋。傳言似有歸來意,轉慮前途又滯留。”這些詩深深表達了孫雲對兄長的思念,也體現了她對孫洪伊的理解與支持。
就在《夢仙詩稿》刊行的這一年,孫雲遭遇到莫大的不幸,她竟連喪二女,先是在4月,剛剛10歲的羅婉如病故,10月,年僅24歲、能詩善畫的長女羅真如也病故。孫雲悲痛至極,懷著巨大的心理創傷,寫下多首痛憶亡女的詩篇。其《甲子仲冬餘攜子女輩回津痛憶亡女真如成此三絕》雲:“遺稿猶存何忍看,此行無意反長安。於今多少傷心事,欲釋情懷觸目難。”其他相關詩作亦被收入《夢仙詩稿續集》中,如《觀亡女真如哭其妹婉如詩》。其《思真如》有雲:“哭妹吞悲勸母時,臨終猶作慰親辭。柔腸倍結千回轉,此日傷心汝不知。”
孫雲熱愛自己的家鄉。詩集中既有她描繪津門景物的作品,也收入其身處異地的思鄉之作。她生在天津北郊,深深愛戀鄉間的田園生活。其《村居》詩雲:“鄉居無一事,市遠不奢華。門外臨溪水,籬邊放野花。歌詩娛父母,學畫寫桑麻。無限田園樂,何須仕宦家。”《北倉村外晚望》雲:“市散渡頭喧,蒙蒙野色昏。春潮生潞水,夜火上津門。犬吠煙中郭,人歸月下村。漁翁猶打槳,晚報見河豚。”《自潞河乘舟返津》雲:“一帆風送下天津,綠柳環河水自春。舟泊鐵橋回首望,夕陽紅照渡頭人。”《津第落成》雲:“浩劫煙中舊業空,十年辛苦宅成功。家臨潞水春潮上,裏對津門小市中。待月庭寬先見影,種花溪近易施工。溫涼堪益慈姑壽,僻靜無違逸士風。”
《居庸關》《桑幹河》《呂祖廟》《頤和園》《登燕京西城樓》《滹沱河》《長城》等,描寫的景物或雄奇,或綺麗,大都是對大自然和曆史古跡的吟詠,抒發個人情懷,暢敘內心感悟。《長城》詩雲:“欲遏胡人馬,長城築大藩。軍民防絕塞,盜賊起中原。已畫陰山路,猶憑渤海門。至今餘白骨,豈獨盡征魂。”她遊居庸關,回顧往事,有“國亂棄天險,前朝事一班”之歎。她寫的是十三陵及其周邊景象,對“庸君誤國,生靈塗炭”發出深深的感慨。
孫雲能詩善畫,多才多藝,文化素養和藝術鑒賞力甚高,《杏林春燕圖》《題楊晉牧牛圖》《題王靖節秋山行旅圖》《楊香打虎圖》等為她的題畫詩。這些詩作大都婉麗而含蓄,於幽雅清淡中有所寄寓,展現出超凡脫俗的藝術境界,透出的是深刻獨到的人生理念。如《題畫》一詩雲:“何處芬芳春色濃,行行且欲問山農。尋春才入桃源路,穀口雲生又幾重。最羨山居遠俗氛,每當晴日益欣欣。老翁負手觀泉處,童子閑隨掃白雲。”
《詠瓶中芍藥》《自來水》《秋柳》《鶯》《蟬》《夾竹桃》《荻花》《板橋硯》等均屬詠物詩範疇。如《秋柳》雲:“蕭蕭黃葉落秋聲,又見西風滿薊城。記得離亭人擊馬,淡煙微雨正清明。”《自來水》雲:“山泉河水總相同,管靜沙沉處處通。能使一溪分萬派,何當引取助農工。”《迎春花》雲:“小倚闌幹玩物華,黃金妝點主人家。千紅萬紫都無色,獨占春前第一花。”各詩皆不直接詠物,卻內蘊豐富,萬物盡活,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詩境之妙 閨秀所無
孫雲的詩歌創作可概括為八個字:關注現實,淳樸自然。作者善於選擇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進行藝術概括,精於細節描寫,形象真實生動,風格多樣。蔣蘭畬認為:“其詩亦無所效法,並無意求工,一出至性至情,其辭拙而不巧,其氣樸而不華,詩家不敢為,亦不能為也。”王新銘說,孫詩純“發之天籟”,且“不以琢飾為工”,然卻“適合乎興、觀、群、怨之遺”,雖“為性情之流露”,並非有意為之,而又“不失其正”。
林紓認為孫詩“多近體,而五律尤肖謝茂秦,實則發源於杜”,謝茂秦即明代文學家謝榛。其後他又說:“茂秦自茂秦也,夫人之詩無心與相類。”照此看來,孫詩還是取徑於唐人杜甫,大概是偶與謝詩相近罷了。她的五言律詩雖然有謝榛之詩風,但卻不一定是有意識地去學習謝榛,故謝還是謝,孫還是孫。
王新銘則認為,按“詩主性情,其旨溫柔敦厚,故於女子尤宜”的說法,“閨中詩畫代有傳人,即如西穀、南田一門多藝,亦世所恒有。惟求之事親能孝,教子有方,相夫惟勤,治家以法,凡女德之所貴,即美善而無遺。而又善畫能詩,若夫人之才德具備、福慧兼全者,往往難之。此夫人之詩,所以與他閨閣之吟哦固自有別也”。這才是對孫雲詩歌及其本人客觀完整的評價。
孫雲這位滿懷愛國襟抱、情感世界豐富而又極具知識素養和藝術品位的女性,今天我們了解她,認識她,確有其特殊的意義。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位幾近淡出人們視野的女詩人和女畫家,會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關注,愈加為當今的人們所推重與欽佩。
二、孫劍雲弟子名錄?
其門人弟子遍布海內外,國內各地亦有孫氏太極協會組織,劍雲先生所教授弟子中孫家後人有北京孫偉先生,為孫祿堂公長子孫星一先生的孫子,按照劍雲先生要求傳播著孫祿堂先生的武學之道。
三、孫雲感恩教育演講?
孫雲,男,中國著名感恩勵誌家,愛國者,思想家,家庭教育專家、青少年心靈成長訓練導師、終生學習倡導者。
曾到三倉鎮中學、東溝實驗學校,寶應翔宇初中、於港初中、和橋二小等校演講。擔任過多家學校德育顧問。在數百所學校進行過德育教育交流。具有豐富的教育工作經驗,在多年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獨特、科學的“富”養女孩的方法和培養優秀孩子的成功模式,在廣泛巡講的過程中,深受各方好評。
其著作有《女孩“富”著養最優秀》、《學會感恩成就精彩人生》等
四、廬劇孫曉雲介紹?
著名花旦《張萬郎討飯》《秦香蓮》等經典戲劇,安慶人
五、孫曉雲師從何人?
孫曉雲的書法是家傳。
孫曉雲,女,漢族,中共黨員,1955年8月出生於江蘇南京,三歲始承家傳習書畫,曾在農村插隊五年,在部隊服役八年。
六、孫曉雲閑章是啥?
閑章指鐫刻姓名,齋室,職官,藏書印等以外的印章。專門從事篆刻與書畫的藝術家一般都有許多印章。除姓名,字號用章外,其餘印章統稱為“閑章”。
七、孫劍雲有幾個徒弟?
其門人弟子遍布海內外,國內各地亦有孫氏太極協會組織,劍雲先生所教授弟子中孫家後人有北京孫偉先生,為孫祿堂公長子孫星一先生的孫子,按照劍雲先生要求傳播著孫祿堂先生的武學之道。
八、孫雲靈名字的意思?
雲:指雲彩,指水氣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給女孩取名用雲字,寓意女孩能幹淨純潔、不染汙濁、清新縹緲。靈:取名是有靈敏、聰慧、謙讓、有福氣等不錯的寓意。
九、孫雲球的主要貢獻?
在孫雲球短暫的一生中,他製造的各類光學儀器達七十餘種。這些儀器早已蕩然無存,所幸的是《吳縣誌》在介紹孫雲球時,提到了他所發明的一些儀器的名稱,使我們得以窺其一斑。 在孫雲球研製的光學儀器中,望遠鏡常被人們提及。他所研製的望遠鏡性能良好,據《吳門補乘》記載,浙江天台有一個名叫文康裔的人,患有嚴重近視,孫雲球曾和他一道,登上虎丘山,用自製的望遠鏡眺望,看到蘇州城內的樓台塔院近在眼前,清晰可辨;天平、靈岩、穹窿諸峰蒼翠挺拔,曆曆在目。文康裔讚歎不已,視為神技。
另外,孫雲球還為蘇州眼鏡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用以矯正視力的眼鏡並非孫雲球所發明,孫雲球的貢獻在於他創造性地采用水晶為原料,磨製成各種凹凸鏡片,並根據近視、遠視不同情況,“隨目對鏡”,使人們配到適合自己眼睛的鏡片,“以年別者老少花,以地分者遠近光”,從而使視力得到矯正。這種水晶眼鏡在當時很引人注目,人們不惜出重資購買,蘇州眼鏡業也就在此基礎上興盛起來了。
孫雲球還製有“存目鏡”,用這種鏡來觀察物體,“百倍光明,無微不矚”,能將極細小的東西,看得一目了然。這有可能是一塊放大鏡或一架簡單的顯微鏡。考慮到單個放大鏡在此之前已經存在,宋代已用水晶照物,明代已有“單照”,但那類放大鏡很難達到此處所說的“存目鏡”的效果。所以,孫雲球所發明的存目鏡,極有可能是一架簡單顯微鏡,即具有較高放大倍數的凸透鏡。
還有一種“萬花鏡”,“能化一物為數十者”,“能視一物化為數十”,這種鏡會使一個像變成多個,有些類似於今天的萬花筒。估計其結構是一種呈菱形折射的鏡片,依靠光線的多次反射形成群像。
另外,“察微鏡”也是孫雲球的發明之一。如果說“存目鏡”是一種簡單顯微鏡的話,那麼“察微鏡”就應該是一種複合顯微鏡。對於孫雲球來說,製造複合顯微鏡的技術障礙並不存在。因為他能夠製造望遠鏡,在製造望遠鏡過程中,隻要稍稍改變一下透鏡的裝置方法,望遠鏡就會變成一架複合顯微鏡。隻是由於他英年早逝,加上中國當時科學狀況的限製,這架顯微鏡在當時的科學研究中,未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還有“半鏡”。這種“半鏡”,不太可能是現代意義上的雙焦點眼鏡,它應該是一種半圓盤形的眼鏡,即眼鏡僅僅有下麵半塊透鏡,佩戴者眺望遠方時可以直接通過上部,不必借助鏡片。這種形式的眼鏡有時還能看到,它特別適應於老花眼之類視者使用。孫雲球當時能製作出這種眼鏡來,也是一個進步。
除了這些儀器之外,孫雲球還磨製過多麵鏡、夜明鏡、幻容鏡、鴛鴦鏡、放光鏡、夕陽鏡等等。這些儀器性能和用途各異,但均“巧妙不可思議”。孫雲球還總結多年製鏡經驗,寫成《鏡史》一卷,他的母親董如蘭親自為該書寫序。這本書的問世,對後世光學儀器製造技術影響很大,可惜的是它後來失傳了,使我們今日難以窺其全貌。
十、孫雲誌怎麼了?
經吉林省人民檢察院決定,指定吉林省四平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吉林省國家稅務局原局長孫雲誌(正廳級)涉嫌受賄犯罪立案偵查。
案件偵查工作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