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必威betway東盟體育 圖片(傣族必威betway東盟體育 圖片大全)

一、傣族地理位置圖片?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穀、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

二、傣族潑水節圖片?

潑水節是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的一個重要節日。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正式開啟時,在告莊西雙景景區,數萬當地居民和外地遊客齊聚景洪,相互潑水,慶祝傣曆1381年新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共度潑水狂歡節。 潑水節是傣族的傳統節日,也是辭舊迎新的傣曆新年。人們相互潑水,在水花四濺中釋放激情、傳遞祝福。

三、中國傣族服飾元素對當代必威betway東盟體育 的影響?

展開全部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

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20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麵,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豔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繡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

拓展資料:傣族民族特色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征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們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製在筒裙、包、被麵、墊單、窗簾、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紋色彩都被賦於具體內容。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身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筒裙,長及腳麵,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筒裙短上衣,色彩豔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繡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筒裙。

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大鬥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有所不同。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於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後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於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傣族服飾_百度百科

四、傣族為什麼叫傣族?

傣族曆史悠久,在近年發現的傣文史籍中,記述著遠古時期傣族先民購有關史跡。公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明確記載。漢代稱為“滇越”、“撣”,唐代稱為“金齒”、“銀齒”、“黑齒”、“自衣”,宋代沿稱“金齒”、“白衣”,元、明寫作“白夷”或“焚夷”,清代以來則多稱為“擺夷”。

但上述都是他稱,至於傣族自稱,則一直作“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了民族壓迫製度,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族和同一語族的壯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著密切的曆史關係,同源於古代的“百越”(“百粵”)。

  據《史記》、《漢書》等史籍記載,在先秦以前“百越”族群分布於自長江東南沿海即今浙江、福建、兩廣以西,直至今雲南、東南亞北部的廣闊地帶。 他們以“文身斷鬃”為共同習俗,而又相互雜處,“各有種姓”。

“撣”是“越人”的西部一支,又稱“滇越”,當在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其西南地區。建國以來,據考古工作者在雲南省滇池、景洪、猛臘、孟連等地和其他省、區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以及近年來在泰國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士的大量石器、青銅器等曆史文物證明,遠古傣語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東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遊,沿至印度曼尼坡廣闊的弧形地帶,即我國雲南、廣西大部,四川、貴州一部和老撾、泰國北部、緬甸、印度阿薩姆廣大區域,後漸向西南遷徒。

他們是最早栽培稻穀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五、耿馬傣族和德宏傣族區別?

說到耿馬傣族和德宏傣族有什麼區別,傣族主要分為水傣和旱傣兩大係,也就是常說的傣德和傣勒,其中水傣居住在西雙版納和瑞麗一帶,而耿馬,芒市及怒江州一些地方卻是旱傣,雖然都是傣族,信奉小乘佛教,但是語言和服飾上有很大的差別,水傣說話比較軟,也比較好聽,而旱傣說話就相對硬一些。

六、德宏傣族和版納傣族區別?

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縣。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傣族有拚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為傣泐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繃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4種。4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傣族多信仰小乘佛教。(中文寫法可能和本地不同字,但發音就是這個意思)

德宏跟西雙版納州傣語發音語法不同;

飲食叫法和做法不同;

服裝不同,比如: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麵,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近年比較流行章巴傣和芭莎傣等款式;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穿統裙短上衣,色彩豔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繡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等。兩地款式基本都在變化中…

象腳鼓使用不同。第一種,長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耿馬的孟定、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和孟連一帶。鼓身長二米左右,由於鼓身比較沉重,多為舞蹈伴奏用。舞時步伐緩慢、穩重,膝部起伏有力。鼓點最為豐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語,能表達傣族人民喜、怒、哀、樂的心情。

  第二種,中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縣、盈江縣、耿馬縣、景穀縣、猛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鼓身長約1.5米較輕便。其主要特點是舞時要將鼓尾擺起來、甩起來。由於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擺動起來十分好看。擺鼓就是讓鼓尾左右晃動,甩鼓就是將鼓首向下壓,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腳鼓舞不隻是在節日跳,每年還有專門的賽鼓日子,以鼓音長短、音色好壞和鼓尾擺動大小為取勝標準。

  第三種,小象腳鼓舞。僅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鼓身長不到一米,動作豐富,經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動作幅度較大,有吸腿跳、彈腿跳、撩腿等步伐。

七、傣族外號?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繡腳”、“繡麵”、“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

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老撾稱做老(Lao),緬甸稱做撣(Shan),中國稱做傣(Dai),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均自稱Tai。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繃、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遊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繃”,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繃支係。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八、傣族概況?

傣族是雲南省特有的民族,人口106萬餘人。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等縣。傣族族係發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九、傣族小吃?

一:傣家撒苤

二:傣家泡魯達

三:過橋米線

四:傣族稀豆粉

五:潑水粑粑

六:傣味蠶蛹

七:瑞麗餌絲

八:油炸青苔

九:傣族竹筒飯

十:油炸竹蟲

十、傣族分類?

雲南傣族有九大支係(怒江、金沙江流域一支,瀾滄江流域三支,元江流域五支),其中四大支係源於中國雲南,即傣訥(他稱漢族)、傣泐(水傣)、傣亞(花腰傣)、傣格(水傣),人口達90餘萬占傣族總人口90%強;源於境外的五個支係,人口約10餘萬,占10%。其中來自越南的三個支係,即傣皓(白傣,他稱水傣)、傣朗姆(黑傣)、傣亮(紅傣),他稱均為旱傣,人口約8萬,占8%;來自緬甸的兩支,即傣艮、傣繃,他稱均為水傣,人口約為兩萬,占2%。

支係不同,曆史的遷徙方向也不同。源於雲南的四大支係主要往南、往西遷,其中傣泐、傣亞從北往南遷往泰國、老撾,傣格從北往增遷往越南,傣訥從東北往西南遷往緬甸及印度阿薩姆邦,少數往南經版納遷往泰國、老撾。而源於緬甸的兩支係從西南往東北遷入雲南,源於越南的三支係從南往北遷入雲南,但大量的更長時間的仍是從北往南遷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