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必威betway東盟體育 (白族必威betway東盟體育 師)
一、白族特產?
白族的特產有
1.砂鍋魚與砂鍋豆腐:將火腿片、嫩雞塊、冬菇、蛋卷、臘幹片、豆腐、玉蘭片、肉圓等按比例與弓魚(或鯉魚)放入砂鍋內,放好調料,文火燉製則成。若把主料魚換成豆腐和少量卷心菜,則成砂鍋豆腐。
2.乳扇:是著名特產。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鍋中,點上酸水(或明礬),使之呈半固態,用筷子挑起來,曬幹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3.豬肝鮮:“將豬肝切碎,拌上鹽、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裏,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調味品。
4.吹肝:將完整的鮮豬肝吹足氣後,放點鹽,掛在陰涼通風處晾幹。食用時,將豬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蔥、香菜。涼拌即可。
5.生皮:將豬宰殺後,用火燒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黃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蔥、薑、醋、蒜泥等調料可吃了。生皮是舊時年節的宴客菜肴。
二、白族文案?
雲南白族主要居住在大理,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服飾非常好看,頭飾是半圓形象征“風花雪月”,紅衣服繡花,白褲子,民居是“四房一灶壁”,牆上繪有圖案。
三、白族婚假?
1、白族是雲南少數,所以婚假是雲南省婚假。
2-雲南省婚假18天,其中包括法定婚假3天+延長的婚假15天。根據《雲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二十二條的規定: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登記結婚的,在國家規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15天。
3、《雲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決定取消了晚婚假,婚假增加15天,女方延長生育假60天,男方給予護理假30天。這意味著我省女職工生育,除了國家規定的98天產假,還有60天,共計158天;婚假則有18天。
四、白族介紹?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和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1858063。使用白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還有說法主張白語(白族的語言)、土家語也屬於漢語族。絕大部分操本族語,通用漢語文。元明時使用過“僰文”(白文),即“漢字白讀”。使用漢字書寫,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善經營農業、鹽漬杜鵑花。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傳統飲茶方式。
五、白族分類?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麵獨樹一幟,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藝術文化。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夥”,漢語意為“白人”。此各民族對白族的他稱多達60多種,有“民家”、“那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帶的白族,漢語稱為“民家”;居住在麗江、迪慶、怒江一帶的白族,納西語稱之為“那馬”,傈僳語稱為“勒墨”;藏語稱之為“勒波”,彝語稱之為“婁哺”、“洛本”、“羅基頗”,貴州一帶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羅苴”、“龍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稱呼。在貴州威寧一帶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稱為“七姓民”。
據文獻記載,白族先民是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稱作“白蠻”、“烏蠻”、“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帶有“蠻”和“夷”的稱呼;元朝以後,文化屬性較為接近漢族的人群被確認為一個族群,並稱之為“白人”。“白人”即當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統一族稱,明清以後稱為“民家”。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1月,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統一族稱。
六、白族好嗎?
白族是個好民族,盛產好姑娘。雖然說每個姑娘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氣,但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白族居住的雲南,風景優美,人傑地靈,當地的姑娘們肯定也是非常水靈
七、白族特色?
白族主要居住於雲南西北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現有150多萬人,是典型的農耕民族。
1.他們的服飾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基調,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繡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及黑領褂,女子多穿白色上衣,外套絲絨領褂,以繡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女帽代表風花雪月。
2.飲食喜愛粑粑、餌塊、湯圓、米線、稀粥、糖飯等,三餐都配新鮮蔬菜,肉食以豬為主,牛、羊、雞、鴨、飛禽和魚鮮都有。
3.白族的禮儀講究“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即"頭苦、二甜、三回味",也是招待尊貴客人的飲品。
4.特色節日有"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等。
5.白族的民居以土木結構的瓦房為主.村落多建於平壩或依山傍水的山腳地帶,有"一坊一廊"、"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等。
八、白族衣服?
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並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製作出精美、鮮豔的外裝。
一眼望去便給人們美觀大方、色彩分明、線條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給人過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九、白族稱呼?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夥”,漢語意為“白人”。此各民族對白族的他稱多達60多種,有“民家”、“那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帶的白族,漢語稱為“民家”;居住在麗江、迪慶、怒江一帶的白族,納西語稱之為“那馬”,傈僳語稱為“勒墨”;藏語稱之為“勒波”,彝語稱之為“婁哺”、“洛本”、“羅基頗”,貴州一帶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羅苴”、“龍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稱呼。在貴州威寧一帶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稱為“七姓民”。
據文獻記載,白族先民是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河蠻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多種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稱作“白蠻”、“烏蠻”、“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帶有“蠻”和“夷”的稱呼;元朝以後,文化屬性較為接近漢族的人群被確認為一個族群,並稱之為“白人”。“白人”即當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統一族稱,明清以後稱為“民家”。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1月,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統一族稱。
十、白族文化?
1.宗教信仰
白族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語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簡稱,意即“我的主人”。他們是白族村社的保護神,有的一村供奉一個本主,也有幾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況。隻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聯係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山川樹木、蟲魚鳥獸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範人物及民間傳說中的人物。
2.服飾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3.語言
白語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語。中國民族語言學界一般認為白語屬於漢藏語係藏緬語族,但也有研究者認為白語和漢語的關係更為密切。20世紀50年代白語方言調查以後,將白語分為大理(南部)、劍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其中,怒江方言原稱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縣於1986年撤銷,故又改稱怒江方言。也有將白語三大方言改稱西部(怒江)、中部(劍川)、東部(大理)的新意見。
4.文字
白族有兩種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漢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白文則是新中國成立後創製的拚音文字。
5.傳統節日
三月街(觀音市),火把節,,繞三靈,石寶山歌會,劍川騾馬會,本主節,蝴蝶會,茈碧湖歌會,西海歌會朝雞節,耍海會,葛根會。
6.婚俗
白族家庭裏,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麵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期間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無論平時或節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並且連斟三道,稱三道茶。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