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為什麼叫鶴壁?
鶴,自古以來,象征著美麗吉祥。鶴飛鶴舞的地方,無疑為世人所向往。鶴壁,曾是仙鶴的故鄉,史書記載“古有仙鶴棲於南山峭壁”,關於這個記載,還有個美麗的傳說。 鶴壁市區北部鶴壁集鎮南邊有座訪子山,因周文王到此尋找被殷紂王殘害的兒子而得名,當地百姓俗稱南山。此山雖非祟山峻嶺,但它西依太行群山,東望無際平原,北枕潺潺羑河,南連秀美丘山,曆史名人賢士遊此都稱風水寶地。
古時候山上草青林碧,鬆柏鬱鬱,奇花怒放,群鳥競鳴。
朝初彩虹掛空,暮晚夕嵐飄渺,山中溪流涓涓,泉聲叮咚作響,素有“隻聞泉聲金環動,泉處何人數得清”的美稱。
這美好怡人的自然風光,引來第一戶姓陶的人家。
戶主陶老漢,性情溫和,心地極善,信佛修道,食素吃齋,勤勞樸實,熱心好客。自從他選定羑河岸邊南山腳下築院建房,一年多的時間裏,數不清接待了多少遊客行人,久而久之,人們都叫他陶善人。 一天黃昏,陶老漢剛關柴門準備就寢,忽然隱隱約約聽到有人輕輕敲門。他急忙開門迎客人進屋,燈光下細觀來人是位道士,其貌不揚,身矮體弱,衣衫破舊,麵黃肌瘦,白發長須,但兩眼炯炯有神。
手握著—把長長的道拂好似生光,格外顯眼。
陶老漢忙向前施禮,問寒問暖,師父長師父短地十分熱情。
當聽到道士還沒吃飯時,陶老漢很快取出從南山摘采的木耳、蘑菇,山菜,端鍋拿盆,燒火做飯。
不大功夫,陶老漢把熱乎乎的飯菜端上來,道土也不客氣,呼呼哧哧吃了起來。
茶足飯飽後,道士來到院裏仔細端詳一番,不緊不慢地對陶老漢說:“施主心地善良,待人厚道,貧道出家之人,無啥相送,我看你這院中影壁牆上甚是幹淨,如不嫌棄,貧道願在這牆壁塗抹一幅字畫相送,作個紀念,不知施主意下如何?”
陶老漢喜不自禁,忙從屋裏取出筆墨遞與道士。
隻見道士沉吟片刻,又麵向南山拱手相拜,便揮毫潑墨勾畫起來。片刻功夫,影壁牆上使出現一幅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仙鶴圖。
道士畫完擱筆,轉眼騰空躍上南山,向陶老漢拱手相別,刹時無影無蹤,驚得陶老漢慌忙跪拜,高聲大喊:“仙人慢走,仙人慢走!”
可聽到的隻是南山的風聲和羑河潺潺的水聲。
他慢慢站起來,恨自己有眼無珠,不識神仙下凡,隻想著自己是不是怠慢了神人。
想著想著,猛一抬頭,隻見影壁牆上的仙鶴圖熠熠生輝,接著—縷一縷金光從牆上射下來,落地變成8隻丹頂如朱、潔白似玉的仙鶴,在院裏翩翩起舞,引頸長鳴。
陶老漢高興地簡直忘了自己,與仙鶴同歌共舞起來,直到天將拂曉,仙鶴又上到影壁牆。接連7天,天黑仙鶴從畫中走出飛舞,天亮上牆入眠,喜得陶老漢整日樂哈哈的。
時間一長,畫中仙鶴成真善舞的奇聞不脛而走,遊客、行人聽此決意多留幾天,方圓數百裏的百姓則絡繹不絕,都來目睹這一世間奇觀。
仙鶴也真解人意,觀賞人越多,它們越興致勃勃,振翅起舞,不僅夜間下圖,有時白天晴日也下牆飛舞一番。就這樣,七七四十九天過後,陶老漢坐在影壁牆前仔細端洋,自言自語說:“天長日久,牆裂畫毀咋辦?不如我搭棚蓋房把它護起來。”一說不當緊,隻聽牆中“吱吱”作響,頃刻間牆倒塵起,8隻仙鶴從牆中飛出,直衝南山峭壁,個個伸頸齊鳴,聲脆響徹山林,音鳴震擊長空,霎時東西南北成千上萬的仙鶴從空中飛到南山上空,有的空中翱翔,有的鬆柏挺立,有的山上展翅,形態各異。至此,山上仙鶴不斷,景致格外引人入勝。有人說:“陶老漢吃齋行善,要成仙。”有人講:“南山風水好,要出貴人。”山南海北的人聞訊都爭相到此安家。久而久之,這裏便成了集鎮,老百姓起名“鶴壁集”。由此,鶴壁這一富有詩意的美好名字馳名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