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為什麼叫東陽?
春秋時,吳越爭霸,越王勾踐都大越(今紹興),今東陽地屬越國。戰國時,楚伐越,又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荊、江南地,滅楚國,於故吳、越地置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蘇州市)。翌年統一六國,推行郡縣製,今東陽地為諸暨、烏傷縣之一部分,屬會稽郡。
西漢初,廣封劉姓子弟為王,實行郡、國並行之製。高祖六年(前201)以會稽郡為荊國,高祖十二年更名吳國,景帝四年(前153),複為會稽郡,今東陽地曆為所屬。元封五年(前106),郡國之上初置十三州刺史部,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新莽時改諸暨為疏虜,烏傷為烏孝。東漢建武初(25)悉複舊名。漢末興平二年(195),析諸暨置吳寧縣(《後漢書-郡國誌》“諸暨縣”劉昭注、《宋書州郡誌-東陽太守》),取“吳地安寧”之義,治所在水門村(也作大門村),為東陽建縣之始,屬會稽郡(東漢永建四年,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隸揚州。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治所在長山縣(今金華)。《方輿勝覽-婺州》載:以郡“在金華山之陽,縠水之東,因名東陽”。東陽一名始此,隸揚州。吳寧縣遂屬東陽郡。兩晉不變。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揚州之會稽、東陽......五郡為東揚州,治所在會稽郡。後廢置不常,至永光元年(465)複並入揚州(《宋書-州郡誌》)。吳寧縣在南朝宋、齊朝屬東陽郡,隸揚州或東揚州。南朝梁普通五年(524)複置東揚州,太平元年(556)又罷,梁還於東陽郡兼置婺州,陳永定三年(559)又改縉州,梁、陳朝還改東陽郡為金華郡,陳天嘉三年(562)於會稽再置東揚州(《梁書-武帝紀.敬帝紀》、《資治通鑒-梁紀二十一》、《嘉慶重修一統誌-金華府》、杜佑《通典-州郡十二》、《陳書-文帝紀》)。吳寧縣在梁、陳朝屬東陽郡、金華郡,隸婺州、縉州、東揚州。
隋開皇九年(589),改東揚州為吳州,廢金華郡置婺州,廢吳寧縣入諸暨,分五鄉入烏傷(《隋書-地理誌》、嘉靖《浙江通誌-地理誌》、康熙《新修東陽縣誌-建置》)。同年改長山縣為吳寧縣,開皇十二年複改東陽縣,十八年再改金華縣(《隋書-地理誌-東陽郡》、《元和郡縣誌-婺州》)。與現東陽市之“吳寧”、“東陽”先後異地同名。大業初,廢吳州置越州,大業三年(607)複改越州為會稽郡、婺州為東陽郡。今東陽地隋代則分屬越州、會稽郡,婺州、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罷郡置州,改會稽郡為越州,東陽郡為婺州。垂拱二年(686)、析義烏縣(唐武德七年改烏傷縣為義烏縣)東衝要地及廢吳寧縣故地置東陽縣(新、舊《唐書-地理誌》、萬曆《金華府誌-建置沿革》)。縣名由來,唐《元和郡縣誌-婺州》、《舊唐書-地理誌-婺州》均有“取舊東陽郡名”之記載。縣治即今吳寧鎮。屬婺州,隸江南道。天寶元年(742),複改婺州為東陽郡。東陽縣屬東陽郡。隸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再改東陽郡為婺州,東陽郡從此不再置。東陽縣屬婺州,隸浙江東道(治越州)。大曆十二年(777),升東陽為望縣(《唐會要》卷七十)。
五代,東陽縣隸吳越國,仍屬婺州。吳越王錢鏐與淮南楊氏交惡,以“淮寇未平,恥聞逆姓”為由,於後梁開平四年(910),奏改東陽縣為東場縣(《輿地廣記-兩浙路》、嘉靖《浙江通誌-地理誌》、康熙《新修東陽縣誌-建置》)。後晉天福四年(939),於婺州置武勝軍節度,東場縣仍為所屬。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納土歸宋。淳化元年(990),改婺州武勝軍為婺州保寧軍節度。鹹平二年(999),複東場縣為東陽縣(《讀史方輿紀要-金華府》、萬曆《金華府誌-建置沿革》)。屬婺州,隸兩浙路。南宋,複分兩浙路為東西路,東陽縣屬婺州,隸兩浙東路(路治紹興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婺州為婺州路。東陽縣屬婺州路,初隸江淮行省,後隸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司(《元史地理誌-江浙等到處行中書省》)。浙東道宣慰司初治婺州路,大德六年(1302)移治慶元路(今寧波)。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克婺州, 改婺州路為寧越府。至正二十年正月又改金華府(《明史-地理誌-金華府》)。東陽,縣屬金華府。明初,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省治杭州),洪武九年(1376)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東陽縣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史地理誌- 浙江》)。清承明製東陽縣屬金華府,隸浙江省金衢嚴道(《清史稿地理誌-金華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