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文化?
英國文化
其他含義
【大本鍾】 作為倫敦市的標誌以及英國的象征,大本鍾巨大而華麗,重13.5噸,四個鍾麵的麵積有兩千平方米左右。大本鍾從1859年就為倫敦城報時,至今將近一個半世紀,盡管這期間大本鍾曾兩度裂開而重鑄。現在大本鍾的鍾聲仍然清晰、動聽。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人口64,447,000人(2014年年中)別名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著名旅遊
【議會大廈】 依泰晤士河而建的議會大廈是英國的政治中心。它不僅外表雄偉壯觀、內部裝飾華麗,而且其建築結構和內部設計也能充分地體現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立憲政體。據說英國國會開會時,國王應坐在上議院的國王寶座上,但首相和議員需從下議院進入自己的席位,普通公民也可在旁聽席觀看議會進程。
【西敏寺】 西敏寺是英國皇家教院,是歐洲最美麗的教堂之一。西敏寺建成後即成為英國國王加冕典禮的場所。它是一座壯麗的哥特式教堂,它無論在世界建築史上,還是在英國過去九個世紀的悠長年代中,都占了舉足輕重的位置。英國王室成員、政治家、宗教界名人以及著名詩人都有不少葬在此處。
【白金漢宮】 自19世紀以來,白金漢宮成為英國王室的活動場所。盡管整個王宮的多個房間多數是由王室工作人員居住的,這裏仍是王室的象征。白金漢宮前的廣場上有精美的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
白金漢宮廣場是倫敦觀光客最為集中的地方,每天中午11:30有衛士換崗儀式(10月至5月為隔日)。盡管交換鑰匙已成為純粹的儀式,但士兵王家風範的動作和軍樂隊的表演總換來不停的閃光的快門聲。
【唐寧街10號】 唐寧街10號是英國首相官邸。門口除了有一名警察站崗外,看不出來這裏與其他街巷民居的差別,但它卻是世界出鏡率最高的門口。
【塔橋】 與倫敦塔采用一致的哥特式風格,已有一個世紀的曆史。橋內的電力設計可使橋麵打開,使過往的大船順利過。倫敦橋成為泰晤士河上絢麗的一景,塔橋本身也成為欣賞泰晤士河風光的好去處。
【倫敦塔】 倫敦塔的曆史已近千年,它的作用卻不斷地在變化:城堡、王宮、寶庫、火藥庫、鑄幣廠、監獄、動物園直到現在倫敦觀光區。
倫敦塔中間的城堡稱為白塔,是最早的王室居所。據說塔壁有15英尺厚,堅不可摧。王室的傳統在這裏依然保持至今,身著傳統服裝的皇家衛兵每天舉行國王鑰匙交接儀式。一些最珍貴的王室用品也在此展出,可令遊客眼界大開。
【大英博物館】 以收藏古羅馬遺跡、古希臘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而聞名於世的大英博物館是一座人類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世界是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顯赫一時的日不落帝國從世界各地斥奪來的寶物,彙集此處向世人展示。除了欣賞展品外,遊客還可以領略英國人在博物館設計方麵的過人之處。
【特拉法加廣場】 特拉法加廣場在國家美術館的南側,廣場中央為紀念英國海軍納爾遜將軍的石柱,下方有四隻威坐的雄獅塑像,柱基為青銅浮雕,反映了1805年英國海軍戰勝法國海軍的場麵。
特拉法廣場因為經常有大量鴿子駐足,所以又稱“鴿子廣場”。為了感謝二戰時倫敦接納流亡至此的挪威王室,盛產木材的挪威王國每年聖誕節會送一株高大美麗的聖誕樹放在鴿子廣場,使這裏成為倫敦慶祝聖誕的主要場所。
【倫敦蠟像館】 蠟像館展示江澤民主席在內的世界名人的蠟像,蠟像館的逼真程度甚至可讓遊客產生與名人相逢的幻覺,不可不去。2001年6月,又新增了著名影星成龍的蠟像。
【聖保羅大教堂】 聖保羅大教堂是倫敦的宗教中心,建築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1981年戴安娜同查爾斯王子的婚禮就是在 舉行的。
【格林威治天文台】 地處倫敦市東南郊,英國皇家天文台曾設於此。經過格林威治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和時區計算和零點。格林威治風景優美,在天文台可觀倫敦市的全景。
【倫敦城區】 倫敦城區是現代倫敦地發祥地,在這塊不到三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近千家金融機構,是世界上最大的貨幣、保險和黃金市場,第二大的證券和外彙市場。這裏是歐洲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家的一方樂土。
【英格蘭銀行】 英格蘭銀行是倫敦城區最重要的機構和建築物之一。自1694年英國銀行法產生,英格蘭銀行開始運作,之後逐步轉換職能,1964年至今作為英國的中央銀行,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忙的金融機構。遊客在英格蘭銀行的博物館中可以領略其發展過程,不枉“金融中心”一行。
【勞埃德大廈】 著名保險公司勞埃德公司采用了世界級建築大師裏查德·羅傑斯(曾設計香港彙豐銀行、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的設計方案。這的獨特風格使勞埃德大廈成為倫敦城區甚至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每年來這裏參觀的人超過20萬。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博物館以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人公爵命名,專門收藏美術品和工藝品,包括珠寶、家具等等。它在倫敦諸多博物館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其藏品美輪美奐所致。特別推薦的是歐洲服飾發展史的展廳,即使在服裝業發達的法國和意大民沒有與之成為現代倫敦文化中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維多利亞河岸】 從白廳到西斯敏斯特橋,泰晤士河畔林蔭道是遊人盡可休閑的地方。視野中豐富的景象包括置於河畔的有3500年曆史的古埃及及方尖碑。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英國文化的象征與驕傲
在英國,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英國文化界彌漫著的濃鬱的莎士比亞氛圍,莎士比亞已經像養料一樣融入了英國文化的血脈,不僅成為英國人的驕傲,也成為了英國文化的象征。
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英國文壇的巨星,在世界文化史上地位崇高,影響巨大,是公認的歐洲三大詩人(莎士比亞、歌德和但丁)之一,他的戲劇生動地描繪了歐洲17世紀的社會生活、思想政治和民族風情,受到世界各國各時代人民的普遍喜愛,是全世界出版最多,流行最廣,演出也最多的戲劇。同時,莎士比亞也是被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得最多的戲劇家,這使得“莎學”成為了世界上一門廣有影響的“顯學”。
英國對莎士比亞的尊崇首先體現在從未間斷地上演莎氏的經典劇作。出生於破敗的商人之家,從幼年起即跟隨劇團在各地巡回演出,隻受過小學教育的莎士比亞,憑借聰穎和勤奮,學會了編劇,並創作了37部悲劇、喜劇和曆史劇以及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詩,仍是英國戲劇表演團體熱衷上演的劇目。
其次,英國對莎士比亞的尊崇還體現在積極挖掘、保護和修建與莎氏有關的文物和建築。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修建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莎士比亞創作劇目的首場演出大都在環球劇院裏舉行。1599年,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首次對外開放,1613年被大火焚毀,1614年莎士比亞劇場得以重建並使用至1644年,後來因為建新房而被拆毀。
修建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hakespeare Global Theatre),是美國電影演員薩姆·沃納梅克於1986年在得到許可後,在位於泰晤士河南岸,原莎士比亞劇場的附近按照原樣重建的,是一座專為欣賞、研究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優秀劇作家的作品而修建的劇場,重建工作持續了10年之久,於1997年6月完成並對外開放。劇院高13.7米,內外結構設計力求再現莎士比亞時代環形劇場的原貌,以幫助觀眾體驗和欣賞莎士比亞時代的戲劇表演藝術。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戲劇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下午和晚上,劇場內部用人工照明,以取得同白天一樣的效果,劇場最多能容納1600人。1997年重新建成並投入使用以後,每年都在這裏舉行莎士比亞戲劇節,上演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劇作家的作品,觀眾的上座率達90%。
1996年12月,莎士比亞劇場尚未完全建成之際,就被歐洲旅遊記者協會授予歐洲旅遊促進金星獎,並被評為歐洲最佳旅遊景觀。1999年10月,江澤民主席在訪問倫敦時,在莎士比亞環球劇場觀看了專場演出,可見,莎士比亞在英國文化中的地位和政府對莎士比亞和與其有一切關係的文物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