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陶器的工藝基礎是什麼工藝?
製作陶器的工藝基礎是製瓷工藝。
陶器製作的工藝流程有:
1、揉泥。揉泥是陶藝創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或者是訓練的方法,是成型創作的第一道工序。揉泥,目的在於排空泥料中的氣泡,使得泥料進一步緊致。缺少這一道工序,則容易出現坯體中含有氣泡,坯體幹燥燒製時容易破裂變形。
2、做坯。做坯又叫拉坯,在泥揉妥後,即可開始做坯。依據最終的器型作出大致相應的坯體,以供後期印坯時使用。
3、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自然陰幹(必須在一定的濕度和溫度條件下自然陰幹,不可日曬。做坯成形的坯體,必須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則可能產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進入印坯工序。印坯,是為了使手工成形的圓器在燒製後達到整齊劃一。待手工拉坯的坯體自然陰幹後,將半幹的坯體置於土製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體周正勻結。
4、利坯。利坯是將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進一步光整圓潤。
5、蕩裏釉。圓器製作,若是器內沒有裝飾的,則需要先上裏釉。器物外麵的釉則是後期第二次的浸釉。釉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等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噴、吹、浸、澆、蕩等方法。
6、畫坯。指用青花色料在坯上畫紋飾。凡屬青花瓷器,不論圓器琢器和大件小件,都須經過畫坯這道工序。
7、混水。青花之美,不僅僅在精細的畫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優美細膩的層次,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混水這一道工藝。
8、施外釉。繪製完成的瓷坯,需要進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時,杯子的底足還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師傅對坯體、釉料以及瓷器的預期有全麵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裏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瓷器燒成後的品相。
9、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後,在釉麵自然幹燥後,就可以進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於我們製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時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須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這需要很強的控製能力和功底。
10、燒窯。首先把陶瓷製品裝入匣缽,匣是陶瓷製品焙燒的容器,以耐火材料製成,作用是防止瓷坯與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汙染,尤其對白瓷燒造最為有利。燒窯時間過程約一晝夜,溫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燃料是鬆柴,把椿工技術指導,測看火候,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