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服裝和首飾的演變?
首先是常服的版式變化,所謂常服,是相對朝服、公服而言的概念。上到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在祭祀、參拜、婚禮、喪禮等大事件以外的日常生活中,都更傾向於選擇款式簡單易穿著且體感舒適的服裝,即“常服”。
常服的式樣南北不同,地緣關係決定了北方居民更多地接觸到塞外遊牧民族,因此其常服多由外袍、褲褶(一種隻有褲腿而缺少褲腰襠部的褲裝)皮靴、腰帶、高帽等帶有北方少數民族特色的零件組成;南方居民責更多地沿襲漢族傳統,一般多穿著襦裙、軟鞋,以頭巾代替帽子。
1. 翻領胡服
胡服在唐代是個寬泛的概念,除國內的鮮卑、突厥、回鶻、吐蕃等民族服飾外,包括中亞等版圖以外國家的服飾也囊括在胡服的概念內。在唐朝早中晚三期的壁畫、圖像中,都能看到胡服的身影,其中尤以翻領胡服最為聞名。
2. 襆頭
此時還出現了對後世服飾產生深遠影響的配飾——襆頭,最終取代了男子的冠、頭巾,在唐代及宋明時期遺留下來的人物肖像中,此物出現的頻率極高,通過襆頭的式樣,甚至可以判斷出穿戴者的大致身份背景與生活年代。
最初,襆頭由軟布頭巾包製,後為了增加其美觀實用性,在額部襯入木片定型。晚唐時期,
為了更好塑性,方便穿脫,宮廷裏在襆頭的腳上加入了鐵絲或木片,彎折成需要的形狀。到了唐朝末期,社會動蕩不安,為了行動方便,宮廷中又在襆頭內直接縫進襯紙、軟銅片等,進一步提高了這種頭飾的使用便捷性。
3. 襦裙
襦裙作為唐朝女性最常見的服飾之一,其演變曆程也最為戲劇化。唐朝初期的襦裙的式樣、形製直接傳承自保留了北朝遺風的隋朝服飾。於是,初唐的女裝皆是這種飄逸纖細又靈動流轉的風格。到唐朝中期以後,世人對女性軀體美的要求。
一改往日的清瘦靈動,裝變成豐腴圓潤。襦裙的廓形也跟隨審美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首先表現在裙身的褶子愈加密集這點上,密集的裙褶為其包裹下的軀體提供了更寬大的空間,足以容納唐朝女性飽滿圓潤的身體;其次,襦裙的裙腰也較隋朝時期更高,由腰部直升至腋下。
在永泰公主壁畫《九人宮女圖》中發現,畫中女子的內裙甚至遮不住胸脯,依據現今發掘出的古墓壁畫、隨葬陶俑看來,“慢束羅裙半露胸”在唐朝是真實存在的現象。依托紡織、染色、裁剪等服裝工藝的發展。
唐朝裙的式樣種類繁多,在唐詩、唐史,以及描寫唐代生活的小說中有不少關於裙類名目的記載,較為常見的有石榴裙、珍珠裙、白鳥裙、翡翠裙等,其中又以石榴裙最為出名。
其次是冠服製度的演變,冠服即唐朝時期官員或皇室成員在參拜、祭祀、大婚、服喪等重大場合或特殊時期所穿著的禮服,冠服製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征,這一製度的背後是儒家的階級倫理思想。因後文有對冠服製度的剖析,因此這裏不再贅述。
總體而言,唐朝的冠服製度沿襲了漢魏服製,並在其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簡略,雖被詳細規定在法律上,但除少數幾種場合外一般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