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服的來曆和典故簡介是什麼(牛仔服的來曆和典故簡介是什麼呢)
一、典故和來曆的區別?
典故是指舊製、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製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曆史人物、典章製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來曆lái lì ㄌㄞˊ ㄌㄧˋ
來曆主要是指來源、出處,來由、原因,經曆,背景。
二、石榴的來曆和典故?
石榴原產波斯(今伊朗)一帶,公元前二世紀時傳入中國。“何年安石國,萬裏貢榴花。迢遞河源邊,因依漢使搓。”
據晉·張華《博物誌》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來到了安石國。
其時,安石國正值大旱,赤地千裏,莊稼枯黃,連禦花園中的石榴樹也奄奄一息。於是,張騫便把漢朝興修水利的經驗告訴他們,救活了一批莊稼,也救活了這棵石榴樹。
那一年石榴花開的特別紅,果兒結得特別大。張騫回國的時候,安石國王送給他許多金銀珠寶,他都沒要,隻收下了一些石榴種子,作為紀念品帶了回來。
從此,由驪山“紅寶石”變成的石榴,便開始在長安上林苑和驪山腳下定居繁衍,成為今日的臨潼石榴。張騫得石榴種,經絲綢之路傳入內地。
首先在當時的帝都長安上林苑、驪山溫泉宮種植。據漢上林令虞淵追憶,上林苑其時栽植奇花異卉達三千株,內有“安石榴十株”。因得到漢武帝的喜愛,後又命人將石榴栽植於驪山溫泉宮。
三、邯鄲的來曆和典故?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誌》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鄲,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 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邯鄲是聞名全國的成語典故之鄉。據考證,直接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多達200餘條。如:
智者千慮 背水一戰 毛遂自薦
破釜沉舟 南轅北轍 不遺餘力
利令智昏 曠日持久 一枕黃粱
奉公守法 黃粱美夢 鷸蚌相爭
邯鄲學步 奇貨可居 紙上談兵
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 價值連城
胡服騎射 竊符救趙 梅開二度
傷弓之鳥 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
一日千裏 欺世盜名 罰不當罪
拒諫飾非 孤注一擲 不學無術
梅開二度 白雲親舍 以人為鏡
當局者迷 剖腹藏珠 徙宅忘妻
始終不渝 載舟覆舟 犯顏直諫
唱籌量沙 堅壁清野 鹿死誰手
怙惡不悛 生靈塗炭 狗尾續貂
推心置腹 烏合之眾 疾風勁草
未可厚非 山雞舞鏡 巧奪天工
箭在弦上 袖藏金椎 身無可擊
無出其右 二鮑糾慝 左提右挈
人人自危 死有餘辜 聲名狼藉
取而代之 綱舉目張 徐市求仙
舉措失當 一葉障目 誌在四方
輕慮淺謀 天下無雙 燕雀處堂
安然無恙 居心叵測 樂極生悲
唱籌量沙 食不甘味 因勢利導
犯顏直諫 無功受祿 載舟覆舟
始終不渝 大儒縱盜 徙宅忘妻
羽毛未豐 剖腹藏珠 坐享其成
爭先恐後 掩耳盜鈴 當局者迷
按兵不動 以人為鏡 天經地義
中飽私囊 天奪之魄 董狐之筆
言猶在耳 賞罰分明 退避三舍
河伯娶婦 補天浴日 坐懷不亂
步履蹣跚 難至節見 市道之交
鹿死誰手 路不拾遺 瓜田李下
以卵擊石 管窺錐指 前倨後卑
頂天立地 三人成虎 一狐之腋
猶豫不決 攻難守易 圍魏救趙
舍本逐末 竊符救趙
等等。
四、火鍋的來曆和典故?
火鍋的發明,有兩種說法:
第一、成吉思汗發明說
火鍋的起源並不在四川,它是成吉思汗發明的。他長年統兵征戰四方,看到士兵們吃傳統的燒烤羊肉很費時,為了使得部隊不延誤戰機,他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裏,從此這個世上就有了火鍋。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有了火鍋,才使得蒙古騎兵填飽了肚子之後,精神煥發地攻下中原,並一直向西打到了中亞。
第二、三峽纖夫發明說
一千多年前,在長江三峽,一群纖夫,邁著沉重的腳步,拖著疲憊的身軀,就在江邊砌土為灶。他們掏出隨身攜帶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長江水,熬成湯,佐以烈酒,燙食鮮魚活蝦及各種蔬菜。一番豪邁,一番激情,全身疲乏頓消,纖夫們又吼著激昂的號子,背著纖繩上路了。身後留下一個個土灶和一縷縷青煙。
廣東人吃火鍋稱之為“打邊爐”。
“打”,這個字很形象。我們日常很多與手相關的動作,都稱之為“打”,例如打水、打飯、打柴,打魚等等。因為吃火鍋也是也是用手不停的加料,夾菜,有的時候還要劃拳猜碼,所以用“打”字就很形象的展示了吃火鍋的一個過程。
“邊爐”。眾多的解釋是,嶺南的冬天很是濕冷,大家圍繞在爐子的旁邊,一起燙著火鍋,不僅能夠享受到美食,也能夠趕走寒冷。其實,邊爐中的邊字與“甂"同音,打邊爐實則為打甂爐。“甂”與“邊”同音,甂,在古漢語中是指的是一種闊口而扁矮的陶器,與爐同為廚具。
五、木須肉的來曆和典故?
木須肉原名木樨肉,是一道常見的特色傳統名菜,屬八大菜係之一的魯菜-孔府菜,俗語常讀作為木須肉、苜蓿肉等。其菜以豬肉片與雞蛋、木耳等混炒而成,因炒雞蛋色黃而碎,類似木樨而得名。
木須肉,對於北方的人來說,是一道經典的下飯菜,其實他是屬於魯菜,本該是有筍片的,傳入北京後,用黃花菜代替了筍片,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很多人認為它是北京菜,其實根源還是魯菜。它對烹飪技術要求不高,老點,嫩點都不影響總體的味道。
木須泛指桂花,原本是稱為木樨,但是字體比較繁瑣,就化簡相似音“木須”了,在炒製雞蛋的時候,雞蛋清與雞蛋黃攪拌均勻以後炒製,是呈現絮狀金黃色,像極了桂花,並且也有一種很香鬱的味道,所以,就把雞蛋稱謂木須了。
❤️家庭版做法分享:
準備新鮮豬裏脊肉,新鮮黃瓜,泡發的黃花菜和木耳,雞蛋,生薑,小蔥。
豬裏脊肉,斷紋切片(橫向下刀切)。加鹽料酒攪拌均勻。
加入澱粉攪拌均勻。
木耳黃花菜泡發後擇去根部,準備適量蔥片。
黃瓜洗淨切菱形片。
雞蛋加點料酒打散,燒油先炒雞蛋,炒至定型鬆軟盛出。打雞蛋時加入料酒可以去腥還可以使炒好的雞蛋更加鬆軟。
雞蛋盛出後,加適量油將肉片炒至變色。
倒入木耳,黃花,蔥薑,炒香。
然後加入雞蛋,黃瓜片,生抽,鹽。
炒勻後,加適量的香油,翻炒均勻即可。
如果你喜歡滑嫩的口感,可以再淋點水澱粉
很簡單的一道家常菜,一盤木須肉,一碗米飯吃起來非常舒坦。
有啥不足請大家多多留言指導,共同進步☺️,最後請大家多多關注點讚,謝謝大家!
六、香腸的來曆和典故?
一、香腸的來曆:
香腸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約5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蘇曼爾人已學會充分利用豬的下水製成的可口的肉食食品。他們用剁碎的肉灌進豬腸,製成了受歡迎的香腸。以後,這種香腸傳至歐洲,由德國人使它更加完善。德國香腸的製作方法分肉汁香腸、水煮香腸和生香腸三大類,有1500多個品種。德國最著名的香腸有:慕尼黑的白腸、呂貝克的小香腸、圖林根的紅腸和紐倫堡的香腸等。
二、香腸的典故:
相傳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遊經來蘇“梳妝台”時,被這裏秀麗的田園風光所吸引,望著座落於梳妝台旁東嶽廟十二殿,令蘇東坡感慨萬千。有一天,蘇東坡月夜觀景,被遠方的火光所吸引,走至兩尊巨石疊立的梳妝台下,發現一白發老翁正蹲在一堆火旁邊,手拿一竹筒翻來複去的烘烤,感到大惑不解,於是便走過去問:“老人家你在幹什麼?”老翁笑而不答,繼續烘烤。一會兒老翁拿出一把柴刀將竹筒劈開,一股濃鬱的烤肉香味撲鼻而來,大文豪這才恍然大悟……
後來一個姓刁的屠夫利用豬腸灌製,更方便了儲藏,經過後人的不斷改進成為了當地老百姓過年的餐中上品。
七、酒的典故和來曆?
酒有史載:來源於遠古神農時代,距今已有5000年多的曆史,初為果酒和米酒。
典故很多僅舉例。《杜康》《劉伶醉》就是傳說劉伶與杜康二人喝酒成仙的故事。
八、臘肉的來曆和典故?
相傳夏朝時,人們於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十二月又叫臘月。在農村,許多人家堂屋裏有個火盆,火盆升起的煙剛好熏烤到掛在房梁上的臘肉,據說有的臘肉熏了五、六年,熏的時間越長,臘肉就越香。原則上一切肉類皆可臘,臘香濃鬱、甘鹹味重,臘味已經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2、連州位於廣東省的西北部地理特征屬河床穀地,秋冬季風力較大,幹燥凜冽的北風,正是由於連州特有的氣候和所在的地理位置,才形成了臘味獨特的風味。
具有香、脆、爽、回味無窮的臘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遠在清朝初期,太平盛世,人生活富庶,六畜興旺,當時的豬肉除正常屠宰銷售外常有剩餘。一次偶然的機會,當地有一個村民把剩餘的豬肉用食鹽鋪撒麵上,次日又將用鹽醃製了一夜的豬肉用繩吊掛起來,時值冬至,連日大雪,無法出門,那戶人家便將醃製的豬肉取下煮食,卻發現味道不同一般,鹹香可口。從此,用鹽醃製豬肉成臘味的工藝便流傳開來。
九、武漢來曆和典故
武漢,簡稱“漢”,湖北省省會。它是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統稱。
武漢的城市名稱起源,要從近代曆史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國民政府隨即公布將武昌.漢口和漢陽三地合並作為新首都,並定名為武漢。漢口作為直轄市,武昌作為省轄市,漢陽作為縣而分治。新中國解放後,政府將漢口、武昌、漢陽行政劃分給合並為武漢市,武漢市人民政府設在漢口。至此,三個地方才名符其實地合而為一稱為武漢。
之所以稱為武漢,其中有包含地理的因素.文化經濟和曆史原因。
武昌:三國時期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現在鄂州市互換的。經過曆史的發展到民國時期在新文化運動、國內北伐戰爭和抗戰初等時期,武昌曾成為革命中心。辛亥革命第一槍在這裏打響,武昌也因此劃時代事件名揚海內外。武昌一呼,天下響應”和“民國開創,武昌實為首功”的美評之稱。
漢口:漢口之前叫江夏。因為地理處於在漢水和長江交彙之處。讓這個地區水上交通極為方便。各地的生意人紛紛來到江夏做買賣,這裏就漸漸繁榮起來。在此地做生意的大部分是本省的商人;外來商人中算陝西來的商人最多。因為漢水的發源地又正好在陝西,而江夏是漢水流入長江的出口處。因此陝西人就開始把江夏叫漢口。他們說:漢口、漢口,就是漢水的出口。久而久之,這種叫法漸漸成了習慣,江夏這個稱呼曉得的人倒不多了。都覺得比叫江夏更為合適。“漢口”就成了正式的叫法。
漢陽:隋朝統一南北朝後,按照對重新行政劃分“存要去閑,並小為大”的原則。對重新劃分漢津縣的地理處於漢水流域的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取名漢陽。唐朝時期文化經濟才迅速發展起來。到了晚清時期張之洞在漢陽創辦了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昭示著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正式興起。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在中國近代工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推進中國近代工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一段漢陽文化的重要載體。
十、荔枝肉的來曆和典故?
荔枝肉是曆史上的名菜,它是福州傳統的名菜,已有將近三百年的曆史,因荔枝肉的色、味極像荔枝由此而得名,荔枝肉在曆史上還有一個另外的一個典故,那麼,你知道荔枝肉的來曆和典故是什麼嗎?下麵的中國飲食文化為你帶來更多內容。
荔枝肉的由來
莆田是曆史古城、梅妃故裏。梅妃何人者?唐玄宗之妃子,姓江名采蘋,莆田人氏也。她天生麗質,淡裝雅服,姿態明秀,風韻神采,無可描畫,可謂貌若天仙;又能歌善舞,吟詩作對,是不可多得的才女。其舞技出眾,尤善跳《驚鴻舞》,如飛鳥展翅,輕飄如仙,深得玄宗寵愛。因癖愛梅花,所居之處遍植梅樹,每當梅花盛開時,賞花戀花,流連忘返,唐玄宗昵稱她梅妃。(後來失寵的原因是因為楊貴妃是重口味的,大家都喜歡重口味的,這你懂得!)莆田之離長安,遙遙幾千裏。
一個小姑娘的,遠離父母、遠離兄弟姐妹、遠離兒時玩伴、遠離了故鄉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每每孤單寂寞之時,總是思鄉心切,板指數日,形隻影單,可憐之至。這年仲夏已至,莆田的江邊池邊的荔枝樹上早已掛滿了紅彤彤的荔枝。以前在故裏的時候,梅妃就特別喜歡吃荔枝,想起過去這時候和家人一起品嚐荔枝的歡樂情景,不禁黯然神傷,潸然涕下。這幾天,梅妃鬱鬱寡歡,毫無食欲,大家看著眼裏,幹是著急。
多虧了從家裏帶來的廚師老蔣頭,從隨從的丫頭口裏得知情況,通過了精心研究,徹夜揣摩,第二天中午做了一盤貌似荔枝的溜肉段,方使梅妃喜上眉梢,大開胃口。原來老蔣頭把豬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殼狀,經油炸之後,形似荔枝!再把荔枝肉混入備好的多味鹵料中煮至入味,裝盤時竟像真的荔枝一模一樣。
這荔枝肉脆而不膩,入口即化。梅妃立即叫丫鬟請唐明皇也過來品嚐,吃得老唐讚不絕口。又聽說梅妃懷鄉及愛吃荔枝的事情,老唐同誌急忙下令,從莆田飛馬調來荔枝一飽寵妃的口福。從此,荔枝肉便是梅妃宮裏的一道佳肴,後來安史之亂,梅妃不幸罹難,宮廷之中便斷了這種做法。倒是廚師老蔣頭死裏逃生,回到莆田這道菜才得以在莆田流傳下來。
梅妃生裏傳猶在,夾漈藏書有子遺。漫道江南風景好,此鄉魚米亦如之。這首詩裏提到了兩點,一個是荔枝,一個是梅妃。唐代杜牧詩《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裏也提到了兩點,一個是荔枝,一個是妃子。laojiangtou突然覺得,這妃子就是梅妃。
但曆史上大多說這妃子是楊貴妃。
痛定思痛,經過了安史之亂,後唐的政治世風日下,人們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的同時肯定要回味過去安定而美好的日子,而造成今天這樣令大家痛苦尷尬的局麵的始作俑者就是這個“重色不思傾國”的唐明皇。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看到了滿目瘡痍的局麵,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大發詩性,做了這一首膾炙人口的《過華清宮》。我們應該知道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他不等於曆史。杜牧寫得是詩,是藝術,是經過加工的,頭是張三的腳是李四的,他說的是那個理,但並不一定是那個事。
梅妃的生活年代是710年-756年,楊貴妃的生活年代是718年-756年,他們都死於安史之亂。而杜牧的生活年代是803年—852年,也就是說杜牧比梅妃、楊貴妃的生活年代晚了將近100年。一見事情流傳了一百年,這過程會出現多少個版本呢?當時吃荔枝的這個妃子,究竟是梅妃或楊貴妃,或她倆都吃了,實在是查無對證了。當時的目證早已因安史之亂而灰飛煙滅了否則也是壽終正寢了。
因此,說杜牧說的這個妃子就是楊貴妃我覺得有悖事實,即便倆個人都吃荔枝了,也要看哪個先吃的。唐明皇有兩特別寵愛的妃子,先是梅妃,然後才是楊貴妃。梅妃先在唐明皇身邊呆了十年左右楊貴妃才過來上班的,然後替代了梅妃所有的工作,梅妃下崗了。
因此我覺得在長安妃子吃荔枝開這不好風氣之先河的人是梅妃。為什麼大家要說是楊貴妃?一個原因曆史上梅妃的名氣確實也沒有楊貴妃大,很多原因是她“媚”的沒有楊貴妃那麼徹底、那麼重口味,人家可以“媚”得老唐差點傾國。於是我想起了一句話:愛欲令其生,惡欲令其死。當我們要唾棄一個人的時候,會把所有的罪行都強加在她頭上的。
另外像楊貴妃這種人,別人有的她必須得有,別人沒有的她也得有。梅妃不是吃過荔枝嗎?我也得吃!還有每天吃,必須吃的轟轟烈烈、天下皆知。
中國的吃文化博大精深,“形似”的做法由來已久,寺廟裏早就用麵食仿大魚大肉多去了!老蔣頭做一盤荔枝肉又有多大的難事!綜上所述,我覺得妃子吃荔枝的第一妃是梅妃,吃荔枝肉的第一人是那個廚師老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