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的起源和發展的問題(牛仔的起源和發展的問題有哪些)
一、牛仔褲的起源與發展?
牛仔褲是褲子的一種,於19世紀由美國人雅各布·W·戴維斯同巴伐利亞裔美國籍李維·斯特勞斯發明並開始生產。
發明
1850年代末期,李維·斯特勞斯來到美國舊金山。他原來是位布商,隨身帶著幾匹本來用來製作帳幕用的帆布。他看到淘金工人穿著的棉布褲很容易磨破,便將其帶來厚實的帆布裁做了低腰、直腿、臀圍緊小的褲子出售,大大受到了淘金工人的歡迎。後來牛仔也喜歡上了這種用帆布做成的褲子,漸漸流行起來。李維進而把褲料改為靛藍牛仔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1871年,李維·斯特勞斯將他的牛仔褲申請了專利,正式成立Levi's公司,後發展成為國際性公司,他的產品遍及世界各地。
裁縫師雅各布·W·戴維斯向李維·斯特勞斯提議添加“鉚釘”(tiny buttons),可防止縫線鬆脫,並強化牛仔褲耐用。
牛仔褲為美國最初為加州淘金工人所設計的牛仔褲,後來變成普遍的工作服,如今到處可見。
發展
李維·斯特勞斯創造的隻是Levi's這個品牌。但是,牛仔褲的發展得歸功於那些明星們。
在早期的美國好萊塢電影中,好多明星都會穿著Levi's的牛仔褲。馬龍·白蘭度、埃爾維斯·普雷斯利(貓王)以及瑪麗蓮·夢露都穿上了LEVI'S。灑脫故事加之男人浪漫衣裝的形象,營造出一種堅實、粗獷的原野生活的同時賦予了牛仔褲以浪漫又沒有造作感的男人形象,更創造出了一種現代服裝格式,奠定了一種“堅如磐石”的消費模式並在二十世紀中期作為美國文化的代表,不分國度、不分民族、不分老少和男女,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裏流行開來。
牛仔褲本來是扣鈕的,到了1926年,才由Lee製作出第一條使用拉鏈的牛仔褲。由於當時Lee的牛仔褲都是女裝褲,在前方裝有拉鏈的褲子在當時很轟動。
時至2018年,牛仔褲亦演變成各具特色窄褲管、闊褲管、破洞牛仔褲等等,而不同年份都有作為潮流指標的款式,如70年代所風行的闊腳牛仔褲,去到2018年又再次興起。
清洗
由於牛仔褲的製作工藝比較簡單,在清洗時又與洗衣機內壁發生碰撞,往往會產生褪色問題。正規的牛仔褲用靛藍染色,基本無環境問題;而使用其他染料(甚至塗料)染色的牛仔褲則可能發生環境汙染。
另一方麵,由於洗滌之後會產生褶皺,亦存在“永遠不洗”的消費者。為了保持衛生和防止掉色,可以在洗之前將其翻麵,用中性洗滌劑或牛仔褲專用洗滌劑清洗。並且,日光暴曬亦可能發生變色或掉色,故也有人洗完後仍然裏外反著陰幹。
二、對聯的起源和發展?
起源: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一說起源於桃符。
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對聯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發展: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對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曆了三個階段:對偶階段——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駢偶階段——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律偶階段——形成於唐代。
三、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理論上將人類起源過程分為三大階段:古猿階段;亦人亦猿階段;能製造工具的人的階段。後階段包括猿人和智人兩大時期;它們又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階段。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結束後,人類的體質形態仍在繼續發展。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人們把這一發
四、寒的起源和發展?
“寒”這個字,其實就是一幅寒冷天氣的圖畫。《說文》:“寒,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草薦覆之,下有冫”。“寒”上麵的“宀”是個房子,茅草的,四麵透風。讓人想起杜甫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時候還是八月,秋雨連綿,已經凍得沒處躲藏了,可想而知冬天是什麼樣。“寒”的中間是個人,裹著草褥子,正發抖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農村蓋菜窖的那種草褥子,就基本是那樣的。“寒”下麵的兩點是“仌”的變形,也就是冰。在金文中,在“人”的下麵還有一個表示腳的“止”,大概指這種環境下人的腳冰涼冰涼的吧。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茅草屋、破草褥子,連屋裏都滴水成冰,禦寒基本上靠抖,這個畫麵可不就是“寒”的真實寫照嗎?
老百姓為什麼裹草褥子,不裹棉褥子呢?因為那時候沒有棉花。棉花是引進的,明朝的時候才開始廣泛種植,在之前老百姓穿的多是麻的、葛的,還有一些劣質的動物皮毛。保暖性比較差。當然也沒暖氣,通過炭火取暖,所以柴和炭是冬天最重要的物資。要是有人“雪中送炭”,那真是要感激涕零了。還有很多人家,連炭都買不起,隻能挨凍,所以“寒”就代表窮。“寒門”“寒窗”,都是說明家裏沒錢,冬天保暖跟不上。
因為古代禦寒很難,老百姓遇到冬天,簡直就掰著手指頭一天天熬,要不怎麼發明了《數九》歌呢。從冬至開始數九,到了大寒,基本上是四九前後,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的第三候就是“水澤腹堅”。這時候,河裏的冰已經不是冬至第三候的“水泉動”狀態了,能一直凍到河中央,形成又厚又硬的冰層,即使人在上麵走,也不會開裂了。
北宋時期,有一個人叫邵雍,他寫過一首詩,題目就叫《大寒吟》:“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階前凍銀床,簷頭冰鍾乳。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前些天的雪還沒化呢,又開始下了。台階前,井上的轆轤架都凍上了。讓我想起小時候,沒有自來水,大家都是到井邊打水。夏天挺樂意去,因為很涼快,到了冬天,井四周因為有不小心灑的水,都凍成冰了,一走一出溜,得非常小心翼翼。這時候打水,簡直太考驗技術了。有時候北風呼嘯,臉像是刀割一樣,嘴都凍麻了,就是“言語不能吐”的狀態。
不過,熬過大寒,就是立春了,新的一個周期即將開始,春暖花開也就不遠了。所以,大寒時節,在寒意中總是帶著一些希望,透出一些生機,就如同白雪中的點點紅梅。
五、飛機的起源和發展?
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是飛機的誕生。人類自古以來就夢想著能像鳥一樣在太空中飛翔。而2000多年前中國人發明的風箏,雖然不能把人帶上太空,但它確實可以稱為飛機的鼻祖。 本世紀初在美國有一對兄弟他們在世界的飛機發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就是萊特兄弟。在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飛機依靠自身動力的飛行完全不可能,而萊特兄弟確不相信這種結論,從1900年至1902年他們兄弟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 終於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並且獲得試飛成功。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的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初期的飛機都使用的是單台發動機,在飛行中,常常會出現發動機突然關車的故障。這對飛行安全始終是個威脅。1911年,英國的肖特兄弟申請了多台發動機設計的專利。他們的雙發動機係統,能使每一個飛行員都不用擔心因發動機停車而使飛機下降。這在航空安全方麵是一個重大的進展。人們把按照肖特專利製造的第一架飛機稱為“3·2”型飛機。這個名字告訴人們,這種飛機裝有3副螺旋槳,2台發動機。這種飛機還裝有兩套飛行操縱機構,因此,兩名駕駛員都能操縱飛機而不必換座位。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駕駛他們製造的飛行器員進行首次持續的、 有動力的、可操縱的飛行。 1927年至1932年中,座艙儀表和領航設備的研製取得進展,陀螺技術應用到飛行儀表上。這個裝在萬向支架上的旋轉飛輪能夠在空間保持定向,於是成為引導駕駛員能在黑暗中、雨雪天中飛行的各種導航儀表的基礎。這時飛機中就出現了人工地平儀,它能向飛行員指示飛機所處的飛行高度;陀螺磁羅盤指示器,在羅盤上刻有度數,可隨時顯示出航向的變化;地磁感應羅盤,它不受飛機上常常帶有的大量鐵質東西的影響,也不受振動和地球磁場的影響。這些儀表以靈敏度高、能測出離地30多米的高度表和顯示飛機轉彎角速度的轉彎側滑儀,此外還有指示空中航線的無線電波束,都是用來引導駕駛員通過模糊不清的大氣層時的手段。 飛行仿真器又稱飛行模擬器,它是一種可以在地麵模仿飛機的飛行狀態。1930年,美國人埃德溫·林克發明了第一個飛行仿真器,並且以自己名字命名為“林克練習器”,盡管它存在著技術上的缺陷,但它已經體現了不使用真實飛機就能安全、經濟地反複進行緊急狀態動作訓練的優點。如今現在的飛機模擬器已經由計算機、模擬駕駛艙、運動係統、操縱負載係統和視景係統等組成。是現代航空科研、教學、試驗等不能缺少的技術設備。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展覽會上,有一架飛機在表演時墜毀。駕駛員被拋出燃燒的機艙。但是,這架飛機卻引起人們很大關注。因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發動機。設計者就是飛機駕駛員本人,他是羅馬尼亞人,名叫亨利·科安達,畢業於法國高等技術學校。他設計的發動機是用一台50馬力的發動機使風扇向後推動空氣,同時增設一個加力燃燒室,使燃氣在尾噴管中充分膨脹,以此來增大反推力。這就是最早的噴氣發動機。 本世紀30年代後期,活塞驅動的螺旋槳飛機的最大平飛時速已達到700公裏,俯衝時已接近音速。音障的問題日益突出。前蘇、英、美、德、意等國大力開展了噴氣發動機的研究工作。德國設計師,奧安在新型發動機研製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奧安獲得離心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專利。1939年8月27日奧安使用他的發動機製成He-178噴氣式飛機。 噴氣發動機研製出之後,科學家們就進一步讓飛機進行突破音障的飛行,經過10多年之後這項工作終於被美國人完成了。 1947年10月1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桑格菲爾地區,貝爾公司試飛能衝破音障的飛機。上午10時一架巨大的B-29轟炸機,在機艙下懸掛著一駕造型奇特的小飛機起飛了。這架小飛機命名為X-1火箭飛機。X-1飛機裝有4台火箭發動機,總推力2700公斤,使用的燃料是危險的液氫和酒精。當B-29轟炸機把它從空中放下的時候,它的4台火箭發動機相繼點火,聲如雷鳴。當飛機發動機啟動1分28秒後,馬赫數達到1?0,飛機達到了音速。這時X-1飛機的燃料幾乎用盡,速度變得更快,達到馬赫數1?06,這時的高度是13000米。盡管試飛成功,但由於X-1飛機不是靠自身的動力起飛升空,這個紀錄沒有被承認。 飛機的發明,使人們在普遍受益的情況下又產生了新的不滿足。飛機起飛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應的跑道和機場。這就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有人開始探索可以進行垂直起落的飛行器,通稱直升機。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實用型直升機誕生,它是美國工程師西科斯基研製成功的VS-300直升機。西科斯基原籍俄國,1930年移居美國,他製造的VS-300直升機,有1副主旋翼和3副尾槳,後來經過多次試飛,將3副尾槳變成1副,這架實用型直升機從而成為現代直升機的鼻祖。 VS-300直升機誕生之後,影響巨大,尤其是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直升機的製造技術發展迅猛。50年代中期以前,直升機的動力裝置處在活塞式發動機時期,此後就進入了噴氣渦輪軸時期。旋翼材料結構技術也經曆了幾個階段;40年代至50年代為金屬木翼混合結構,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為金屬結構,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為玻璃纖維結構,70年代中期以後發展成為新型複合材料結構。 本世紀20年代飛機開始載運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美國開始把大量的運輸機改裝成為客機。6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一些大型運輸機和超音速運輸機,逐漸推廣使用渦輪風扇發動機。著名的有前蘇聯生產的安-22、伊爾-76;美國生產的C-141、C-5A、波音-747;法國的空中客車等。超音速運輸機有英法聯合研製的“協和”式和原蘇聯的圖-144。然而,超音速客機的發展並不樂觀。“協和”式飛機售價過高,影響效益,因而已於80年代停止生產。前蘇聯的圖-144也因為同樣的原因也在80年代停航。 自從飛機發明以後,飛機日益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運載工具。它深刻的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由於發明了飛機,人類環球旅行的時間大大縮短了。世界上第一次環球旅行是16世紀完成的。當時,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一支船隊從西班牙出發,足足用了 3年時間,才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環繞地球一周,回到西班牙。19世紀末,一個法國人乘火車環球旅行一周,也花費了43天的時間。飛機發明以後,人們在 1949年又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一架B—50型轟炸機,經過4次漂亮的空中加油,僅僅用了94個小時,便繞地球一周,飛行 37700公裏。強中更有強中手。超音速飛機問世以後,人們飛得更高更快。1979年,英國人普斯貝特隻用14個小時零6分鍾,就飛行36900公裏,環繞地球一周。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裏,就可以飛到地球的各個角落,這對於生活在20世紀以前的人類來說,難道不是一個人間奇跡嗎? 錯綜複雜的空中航線把世界各國連接起來,為人們提供了既方便又迅速的客運。早在本世紀20年代,航空運輸就開設了定期航班,運送旅客和郵件。如今,空中航線更是四通八達,人們隨時都會看見銀色的飛機,如同一隻大鳥,在蔚藍的天空中一掠而過。對於現代人來說,早晨還在北京,下午已毫無倦意地出現在千裏之外的另一座城市,這已經是十分平常的事了。而在20世紀以前則是不可思議的。從此,險峻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大洋再不會讓人望而生畏。一隻隻銀燕把不同地區的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們緊密地聯係起來。通過不斷地交流,人們播種友誼,傳達信息,達到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和相互促進,共同推進人類的文明。 飛機的發明也使航空運輸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許多為工業發展所需的種種原料擁有了新的來源和渠道,大大減輕了人們對當地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特別是超音速飛機誕生以後,空中運輸更加興旺。那些不宜長時間運輸的牲畜和難以長期保存的美味食品,也可以乘坐飛機而跨越五湖四海,給世界各地的人們共賞共享。當年連貴妃娘娘都不易品嚐的嶺南荔枝,如今也出現在尋常百姓的家中了。 在人類向地球深處進軍時,飛機也被廣泛應用於地質勘探。人們使用裝備了照相機或者一種稱為肖蘭係統的電子設備的飛機,可以迅速而準確地對廣大地區,包括險峻而難以到達的地方進行測繪。把空中拍攝的照片一張張拚接起來,就可以繪製極好的地形圖。這比古老的測繪方式要簡便易行得多。就連冰天雪地、人跡罕至,一度隻是探險人員涉足的北極和南極,現在乘坐飛機也可以毫不困難地到達。 當然,飛機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更為驚人。不僅可以用於偵察、轟炸,而且在預警、反潛、掃雷等方麵也極為出色。在20世紀90年代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中,飛機的巨大威力有目共睹。當然,飛機在軍事上的應用給人類也帶來了慘重災維,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毀滅性破壞。但是和平利用飛機,才是人類發明飛機的初衷
六、禮儀的起源和發展?
一、禮儀的起源
1、禮儀最早起源於巫術,當時人們改造自然的力量還很小,在生態係統中的地位很低,對其他物種及周邊環境持敬畏的態度。人的生命顯得脆弱,生命會出生,生命會死亡,很多自然現象人們難以解釋,人類渴望自然的力量妄圖征服自然但又受製於自然。
2、某些動物、植物亦或山川成為人們的圖騰,人們對此賦予了形而上的神秘信念,其具有超自然力量,能庇佑族群。
3、巫師,被看做是連接超自然力量與俗世生活的紐帶,具有極高的地位,為了使更多的人相信神靈的存在相信自己是神靈與凡人的溝通者,便創造出一係列儀式。
4、例如磕頭跪拜、舞蹈、音樂等等,通過無數次的磕頭跪拜,人們漸漸相信護佑他們神靈的存在,若不相信便不會執行這一係列的繁瑣儀式,不會交出對自己重要的東西(可能是來之不易的糧食或是牲口),否則便是承認自己是白癡。
5、而圖騰的神秘圖案是這些神秘信念的物化象征。這些古老的巫術儀式便是禮儀的最早起源。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儀式越來越複雜,並趨於理論化係統化,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如今的禮儀。
二、禮儀的發展
1、禮儀的起源時期:
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紀前)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整個原始社會是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有階級性。
2、禮儀的形成時期:
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製,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製度。
3、禮儀的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這一時期,學術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麵,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展,對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係統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麵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劃分及其意義。
4、強化時期:
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裏,盡管在不同的朝代禮儀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征,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直為統治階級所利用,禮儀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的工具。
5、近代禮儀的發展: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時期,中國出現“大雜燴”式的禮儀思想,關於禮儀的標準、價值觀念得到推廣和傳播。正在此時,西方與中國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相對於中國的思想而言,西方更顯得開放和自由,中國的思想略為保守。
6、現代禮儀的發展:
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展開。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古往今來,真正滅絕於種族屠殺的民族並不多,而滅亡於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枚舉。
七、票號的起源和發展?
道光三年(1823年),中國第一家私人金融機構,取義“如日初升,繁榮昌盛”的日升昌票號誕生了。日升昌票號成立後,營業繁榮,業務發展迅速,到道光三十年(1850)已在北京、蘇州、揚州、重慶、三原、開封、廣州、漢口、常德、南昌、西安、長沙、成都、清江浦(在江蘇)、濟南、張家口、天津、河口(在江西)18個城鎮建立了分號。
鹹豐、同治(1851-1874)時期山西票號幾乎獨占全國的彙兌業務,成為執全國金融牛耳的強大商業金融資本集團。並形成山西“北號(票號)南莊(錢莊)”兩大晉商勁旅。隨著清朝的沒落、民國的衰敗,那段輝煌的裏程,已經從戰亂的硝煙中漸漸淡去。
票號發展前期的盈利主要來自彙費收入的話,其中後期的盈利則主要來自放貸利息收入,並由此形成了中國近代資本的雛形,在促進工商業發展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
八、昆曲的起源和發展?
昆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昆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昆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
九、宮的起源和發展?
宮姓還有以下幾個起源:
1.南宮氏的後裔,有的改姓宮。
2.周官“宮人”的後裔,以官職為姓。(此兩支宮姓,皆為姬姓之後
十、蒜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真正有記載的是,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了大蒜,記載在東漢文學家王逸編纂的《正部》裏,上麵是這樣說的:
張騫使還,始得大蒜、苜蓿。
意思就是說,張騫出使西域回來,帶來了苜蓿和大蒜。而在史學家班固等人編纂的《東漢觀記》裏稱:
李恂為兗州刺史,所種園小麥、胡蒜,悉付從事,無所留。
說李恂為刺史時,種植胡蒜,這裏的胡蒜,說的就是大蒜。
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了很多東西,很多瓜果蔬菜都是那時候傳入中國的,包括大蒜。在漢朝以前,我國曆史文獻中的調味品中有 蔥、薑、芥、韭、薤等,唯獨不見大蒜。
所以,漢朝時,大蒜進入我國,帶進來的人是張騫。
至於發展要從唐朝說起,在《唐書·宗楚客傳》中這樣寫:
楚客諷趙延喜陳符命……內出瑞蒜也
李延壽在《南史·張融傳》中記載:
豫章王大會賓僚,張融食炙,始行畢,行炙人便去,融欲求鹽蒜,口終不言,方搖食指,半日乃息。
總之,到了唐朝時,有關這方麵的記載非常多,不但技術成熟,並且成為大眾喜歡的一種調味品和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