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服飾起源與發展簡介(牛仔服飾起源與發展簡介怎麼寫)
一、中國服飾的起源與發展曆程?
1. 先秦時期:婦女不穿褲子穿裙子,人們常說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為衣,下為裳。
2. 漢朝時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漢朝女人每層衣服的領子必須露出。層層疊疊可以超過3層,名曰三重衣。
3.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的條紋間色裙走紅,飄逸的長裙是諸位貴族女士的標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標準,寬大的袖口綴有不同顏色的袖貼,條紋間色長裙讓視覺很有跳躍感。
4. 隋唐時期:隋朝時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簡樸,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在位時平時隻戴烏紗帽。到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服飾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朝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5. 宋遼夏金元: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6. 明代:恢複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製定漢服服飾製度。明代皇帝戴烏紗折上巾(烏紗翼善冠),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明初要求衣冠恢複唐製,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隻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7. 清代: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麵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8. 民國時期:(1)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麵。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鬥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2)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9. 現代服飾: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麵貌簇新。
二、牛仔褲的起源與發展?
牛仔褲是褲子的一種,於19世紀由美國人雅各布·W·戴維斯同巴伐利亞裔美國籍李維·斯特勞斯發明並開始生產。
發明
1850年代末期,李維·斯特勞斯來到美國舊金山。他原來是位布商,隨身帶著幾匹本來用來製作帳幕用的帆布。他看到淘金工人穿著的棉布褲很容易磨破,便將其帶來厚實的帆布裁做了低腰、直腿、臀圍緊小的褲子出售,大大受到了淘金工人的歡迎。後來牛仔也喜歡上了這種用帆布做成的褲子,漸漸流行起來。李維進而把褲料改為靛藍牛仔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1871年,李維·斯特勞斯將他的牛仔褲申請了專利,正式成立Levi's公司,後發展成為國際性公司,他的產品遍及世界各地。
裁縫師雅各布·W·戴維斯向李維·斯特勞斯提議添加“鉚釘”(tiny buttons),可防止縫線鬆脫,並強化牛仔褲耐用。
牛仔褲為美國最初為加州淘金工人所設計的牛仔褲,後來變成普遍的工作服,如今到處可見。
發展
李維·斯特勞斯創造的隻是Levi's這個品牌。但是,牛仔褲的發展得歸功於那些明星們。
在早期的美國好萊塢電影中,好多明星都會穿著Levi's的牛仔褲。馬龍·白蘭度、埃爾維斯·普雷斯利(貓王)以及瑪麗蓮·夢露都穿上了LEVI'S。灑脫故事加之男人浪漫衣裝的形象,營造出一種堅實、粗獷的原野生活的同時賦予了牛仔褲以浪漫又沒有造作感的男人形象,更創造出了一種現代服裝格式,奠定了一種“堅如磐石”的消費模式並在二十世紀中期作為美國文化的代表,不分國度、不分民族、不分老少和男女,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裏流行開來。
牛仔褲本來是扣鈕的,到了1926年,才由Lee製作出第一條使用拉鏈的牛仔褲。由於當時Lee的牛仔褲都是女裝褲,在前方裝有拉鏈的褲子在當時很轟動。
時至2018年,牛仔褲亦演變成各具特色窄褲管、闊褲管、破洞牛仔褲等等,而不同年份都有作為潮流指標的款式,如70年代所風行的闊腳牛仔褲,去到2018年又再次興起。
清洗
由於牛仔褲的製作工藝比較簡單,在清洗時又與洗衣機內壁發生碰撞,往往會產生褪色問題。正規的牛仔褲用靛藍染色,基本無環境問題;而使用其他染料(甚至塗料)染色的牛仔褲則可能發生環境汙染。
另一方麵,由於洗滌之後會產生褶皺,亦存在“永遠不洗”的消費者。為了保持衛生和防止掉色,可以在洗之前將其翻麵,用中性洗滌劑或牛仔褲專用洗滌劑清洗。並且,日光暴曬亦可能發生變色或掉色,故也有人洗完後仍然裏外反著陰幹。
三、排球的起源與發展?
排球運動於1895年起源於美國,是由美國人威 廉•摩根首創。威廉•摩根生於美國紐約。體育大 學畢業以後在馬薩諸塞州的霍利奧克城任基督教青 年會體育幹事。他在輔導人們進行各種體育鍛煉的 過程中,發現一些球類運動項目存在著不足之處,如 籃球運動太激烈,網球運動參加人數受到限製等等。
為了尋找一種運動量適宜,同時又具有豐富的趣味 性,適合男女老少參加的室內娛樂項目,摩根在青 年會的體育館進行了試驗。他把球網架在了 6英尺6 英寸(1。98米)的高度上,然後用籃球膽當球,隔 著球網彈過來彈過去,球落在哪一方沒有接起來,就 算哪一方失敗一次,這種遊戲在當時是作為人們的 消閑活動的。
但由於籃球膽較輕,在空中飄然不定,球飛行 速度太慢。玩起來不方便,最後摩根請該市的“司 波爾丁體育用品公司”試作了一種外表是皮革、內 裝橡皮球膽,圓周為63。5〜68。6厘米、重量為255~340克的球,經試用效果很好,於是就決定采用這種球。
現在的國際比賽用球在製作工藝和原料方麵,雖然 有千百次的改進,但球的規格始終變化不大。後來,摩根又請他的朋友弗蘭克•伍德博士按 照他的設想起草了有10條內容的比賽規則。從此, 一種新的娛樂性體育運動誕生了。由於它的萌生是 由球網而起,於是當時稱這項運動為“小網子”。
又 因為要求排球在空中擊來擊去,不能落地,所以他 建議將“小網子”改為“空中擊球”,即英文“Volleyball”。 從此 “Volleyball” 就成 了國際通用延續至今 的專用名字。這一運動傳入我國後,叫法各異,後來根據比 賽隊員要分成一排排站立的特點,命名為“排球”。
我國至今仍稱這項運動為排球。
四、宗教的起源與發展?
宗教起源
考古發掘和對近存原始社會的考察表明,宗教不是在人類社會最初階段便發生的;而是當生產力和人類智能發展到一定高度──約在舊石器時代後期。采集和漁獵經濟已有一定發展,母係氏族公社已經出現時,方開始發軔。考古發掘所見宗教起源跡象,一般為2~4萬年前,至多為10餘萬年前,但由於文化的極度低下,更久以前的人類行為,已難留下可供考察的明顯遺跡;故宗教起源的前奏階段,有可能早於目前考古所知年代。而宗教的形成年代,則可能大大遲於過去人們的設想。
五、膽瓶的起源與發展?
膽瓶因器型如懸膽而得名。直口,細長頸,削肩,肩以下漸碩,腹下部豐滿。
膽瓶為花器,其起源始燒於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於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經典。膽瓶由於造型典雅優美,給人超凡脫俗的無限情趣,為當時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其發展∶從初創於商代、到真正創製於東漢時期的中國瓷器,是中國人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貢獻。唐代瓷器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製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湧現;明清時代從製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
六、藏語的起源與發展?
藏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分布於遼闊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和木裏藏族自治縣,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藏族人口數為5416021。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衛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種主要方言。藏文係參照梵文某些字體於公元7世紀前期創製,經過三次修訂發展而來,為自左向右橫寫的拚音文字,通用至今。 藏族為漢語稱謂,藏族自稱“蕃”。藏語對居住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稱謂:西藏阿裏地區的人自稱“兌巴”,後藏地區的人自稱“藏巴”,前藏地區的人自稱“衛巴”,居住在西藏東部和四川西部的藏族自稱“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藏族自稱“安多娃”。統稱為“蕃巴”。“巴”、“娃”藏語意為“人”。藏族發源於西藏境內的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當時甘青一帶西羌諸部已與漢朝發生密切的政治經濟聯係,而西藏有“發羌”(發,古音讀bod)、“唐犛”等部,與甘青諸部已有往來。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穀,為“六犛牛”部的首領,在鬆讚幹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六犛牛”部初興時,已進入父係氏族社會,但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曆母係氏族階段的痕跡。大約進入6世紀時,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製社會。隋末唐初,“悉補野’’部的鬆讚幹布兼並諸族部,統一了西藏地區,定都邏娑(今拉薩),臣民共進讚普(王)尊號,始製藏文、藏曆,創訂法律、度量衡,分設文武各級官職。劃分全境為四大軍政區域,在西藏建成自稱為“蕃”,漢籍稱作“吐蕃”的奴隸王朝。鬆讚幹布在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與唐朝及天竺(今印度)、泥婆羅(今尼泊爾)廣泛交往,引進唐朝、印地先進的封建文化,佛教也於此時正式傳入吐蕃
鬆讚幹布統一後的吐蕃日益強大。公元7世紀,中原唐王朝興盛,鬆讚幹布遣使唐朝求婚,發展與唐朝的關係。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鬆讚幹布。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後,冊封鬆讚幹部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賓王”,鬆讚幹布則稱唐高宗為“天子”,確立了唐蕃之間的舅甥親誼關係。公元710年、唐蕃再次聯姻,金城公主嫁給讚普赤德祖讚。公元822年,唐蕃在拉薩會盟,立碑於拉薩大昭寺前。唐蕃的友好關係為西藏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成為中國多民族中的一員奠定了基礎
13世紀蒙古族崛起,建立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於中央設置宣政院(初名總製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吐蕃地區軍政,以薩迦教派領袖八思巴(1235~1280)為帝師(初名國師),兼領宣政院事。元朝中央在吐蕃地區建製駐軍,分封文武官吏,充分行使主權,從而使西藏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明朝、清朝和民國政府繼續對藏族地區行使主權,行政管理也日臻完善,藏族和內地各族人民之間的友誼也日益加深。從藏族人民英勇抗英鬥爭就可證明這一點。
七、紋樣的起源與發展?
在原始陶器之上,我們會經常看見魚紋、蛙紋或者鳥紋。在仰韶文化遺址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繪有魚紋的陶器,有的魚紋是比較寫實的,我們甚至可以看出魚在遊水或者在覓食。
我們也能發現先民們開始將魚紋簡化,形成抽象的幾何圖形。同時出現的還有蛙紋,和魚一樣,蛙生活在水中,並且具有很強的生育能力,對於人口缺乏的原始部落來說,人口增加的美好心願就通過這兩種動物表達出來。
在天空中飛的鳥,一直是原始居民們研究的對象。神明居住在天空之中,所以鳥也就成為了和神明對話的使者。鳥紋出現在在陶器之上,大多都經過了簡化和抽象化
八、安利公司起源與發展?
安利公司是法國一個知名的跨國連鎖公司,該公司的起源於1980年,發展於中國。
九、劍術的起源與發展?
劍術的起源於發展
劍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
而劍術的曆史同劍是分不開的,
有了劍,
也自然
就產生了劍術。
我國的劍術,
在春秋後期開始出現,
史籍中也開始出現關於劍術家的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混亂殺伐的時代,
在這個特定的時代裏,
劍術及其理論得
到了最大的發展,為了滿足當時攻防殺戮的需要,練劍習藝在當時有著最廣泛、
最普遍的基礎。
劍術在不斷的訓練過程中出現了程序化的趨勢,
這便是劍術套路
的雛形。
劍術起源與古代人類的戰爭行為。
在中國,
劍術大盛於戰國時期,
因為戰車
逐步退出戰爭,
步兵成為主要力量,
隨之劍也成為了主要的武器之一。
西方則是
在古羅馬時期盛行起來。這時期劍術的特點是簡練實用,劍器以硬的重劍為主,
以腰—臂發力,刺砍為主要攻擊手段,格擋為主要防禦手段。
漢代出現環首刀以後,
刀在軍陣中替代了劍,
以後在中國逐步發展出個人格鬥的
近古劍術,這種劍術以手腕發力,每次出手都可以用不同劍法(劈、抹、撩等)
連續發出多次攻擊,
而且防禦采用以身法躲閃為主,
取消了格擋,
所以速度非常
快,
可以說極盡了個人格鬥的特點。
歐洲中世紀以後的劍術和中國劍術有類似之
處,
但是因為社會環境的差別,
不是俠客使用而是貴族決鬥使用,
所以仍然以格
擋為防禦手段,
雖然比重劍快了以些,
但是不能和中國劍術比。
至於日本劍術其
實是刀術,以劈砍為主。
現代劍術發展到今天並不是非常順利的,
從劍術的萌芽到今天的發展狀況表
明,劍術運動經曆了時間的考驗。
新中國成立以來,武術作為民族體育項目,在挖掘、整理、繼承的基礎上,
得到空前的發展,
出現了大麵積群眾性練武高潮。
劍術作為重點武術項目,
更是
備受人們的喜愛,其內容不斷豐富發展,技術日益充實提高。
現代劍術以套路為主要形式,其特點是輕盈敏捷,優美瀟灑,氣勢流暢,靈活多
變,
剛柔相兼,
吞吐自如。
武術諺語素有“刀如猛虎,
劍如飛鳳”,
“劍定美式”
的說法。
劍術以鮮明的武術特點,
良好的健身作用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吸引著
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古代的劍術多用於戰爭
十、NBA的起源與發展?
這個我不太了解,一號電競的信譽度還是很高的呢,很安全也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