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服的曆史由來和發展(牛仔服的曆史由來和發展過程)
一、地瓜的由來和發展曆史?
地瓜,又名甘薯、白薯、山芋,原產於拉丁美洲,後傳至呂宋(今菲律賓)。明代萬曆時,有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到呂宋經商,於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航海7晝夜,秘密帶回國內。甘薯之所以能在全國廣泛種植,也是陳氏後代的功勞。
二、連氏的由來和發展曆史?
連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0位。 連姓起源: 起源一: 出自高辛氏,遠古顓頊之後,以祖字為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起源二: 出自羋姓,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起源三: 出自薑姓,以祖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據宋朝江蘇巡撫宋章定所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記載:“連氏,曰:齊大夫連稱之後。” 起源四: 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連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連帥,是西周初期周公旦在鎮壓了紂子武庚祿父叛亂之後,為了控製遠在各地的諸侯國,便將每十個邊遠諸侯國編為一個連,由周王室派遣或指定某諸侯國之君為首領,稱連帥。 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連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連長,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小行政區域軍事行政長官。 起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連率,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連率,是漢朝時期對“太守”的別稱。 起源七: 源於南匈奴,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史稱“胡夏“。 起源八: 源於鮮卑族,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北匈奴吐穀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吐穀渾部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由於長期被匈奴所控製,且在秦、漢之際為匈奴北帳可汗屬下的部族之一,因此在史學上又有稱之為北匈奴者,實際上與匈奴還是有所區別的。但因長期為匈奴控製,其民族與匈奴有血緣融合,在文化上亦有交融。 起源九: 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吉林通誌》記載: 赫哲族穆裏雅連氏,出自古老的費雅喀奇勒爾族,世居黑龍江下遊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uliyalian Hala。 清朝晚期以後,赫哲族、滿族穆裏雅連氏多冠漢姓為連氏、穆氏、李氏等。
三、良渚古城的曆史由來和發展?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總占地麵積3平方千米,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
四、會意字的由來和曆史發展?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說文解字》收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塵、國、”等。
說文解字
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字之所以多於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說:“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眾”等,“人”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組合為“林、森”,“木”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析、相、采、困”等。因為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會合,所以可以表示許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難以表示的意義。
五、剪紙的曆史,發展和由來有哪些?
我國剪紙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見於《春秋繁露》中的“紙翎”記載。其原本隻是寫字所用的紙片,逐漸發展成為剪製圖案裝飾的紙藝。此後有數百年的曆史,剪紙發展的迅猛,在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出自各地名家之手,甚至有國家禮儀性質的剪紙,穿插在民間活動中。古代剪紙圖案多以活潑自然的形態,將動物、植物、花卉、禽獸、人物、物品等多樣元素剪切在紙上,風格獨特,極其精致。近現代以來,剪紙技藝發展迅猛,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形態矯枉過正、色彩濃豔、裝飾華麗,已經成為我國民間特色藝術的享譽全球的文化瑰寶。
六、長度的由來及發展曆史?
長度單位米的由來 - —— 國際單位製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準.為了製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 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麵的鉑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七、師姓的由來,發展曆史?
師(Shī 師)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產生於遠 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0323330古時期,得姓始祖為軒轅黃帝的大臣、中華民族第一位樂神宗祖師延,起源地在現在的河南省新鄭市。
據專家研究,師姓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源出有三: 1、以官名為姓。 據史書記載,上古時期,輔佐君王的重要大臣皆稱師。據史籍《姓譜》記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的職官名稱就叫作“師”,如上古時期的師延,商王朝時期的師涓等。周王朝時期有師尹之官,專職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2、以技藝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擅長樂技的人皆被稱為師。當時比較著名的有晉國師曠、師服,魯國師乙、師襄,鄭國 師悝(shikui)、師觸、師躅、師惠、師叔,衛國師涓等等,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於音律。在這些精於樂技的樂師們之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的職業技能稱謂為姓氏者,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3、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師姓的血脈相對比較複雜。到北宋時金國尚書右丞師安石,原姓尹,為避諱,改尹姓為師氏。清朝以後,蒙古人姓巴克西納爾氏、巴戈西納兒氏,改漢姓均為師。今蒙古族、滿族均有師姓。人物:師延、師曠、師涓、師叔、師丹、師範、師逵八、油的起源發展曆史由來?
眾所周知油脂是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之一,它不僅能給人提供熱量和必需脂肪酸,更能夠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可口。如今市場上食用油口味和種類都非常豐富,那麼你們可知道在過去,我們的先人吃什麼油呢?而他們又是如何獲取的呢?
動物油脂篇
最開始的時候,油都是從動物脂肪中獲取。狩獵時代人們就開始發現在加熱肉食的時候,會有液體從中滲出,這大概就是先民對油脂最原始的認識。
油文字記載以來,油最開始叫“脂”或者“膏”。
按《釋名》曰:“戴角曰脂,無角曰膏”。也就是說從有角的動物脂肪中提取出來的叫脂,從沒有角的動物中提取出來的叫膏。
還有另一種解釋,《禮記.內則》記載,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宋元時期的學者陳澔注釋到:“肥凝者為脂,釋者為膏。”凝固成固體的叫脂,融化成液體的叫膏。
關於動物油脂在烹飪中的應用,不少文獻都有記載,比如《周禮·天官塚宰》記載:“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鮮羽,膳膏膻。”這裏規定了四季獻給天子的鳥獸及烹飪用油。膏香、膏臊、膏腥、膏膻這幾個詞有不同的解釋,但不外乎就是牛油、羊油、豬油這幾種動物油脂。
先秦時期的飲食泛善可陳,那時候的蔬菜大都口感很差,留傳到現在的也就是蘿卜、韭菜、蔥、蒜等寥寥幾種。因此那時候貴為天子也就是天天吃動物油煎肉。
植物油脂篇
植物油料作物在我國具有很長的種植曆史,品種也很豐富。
比如大豆,古代叫做菽,春秋時期已被列為五穀之一,但那個時候的這些作物主要是作為糧食蔬菜作物,真正用來做榨油原料的,大概在漢朝才出現。最開始用來榨油的原料也不是大豆,而是芝麻。
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芝麻便是張騫從西域胡地帶回的,所以芝麻最早叫“胡麻”。在漢時已被用於榨油,所生產的油叫“麻油”或“胡麻油”。《三國誌·魏書》記載,魏將滿寵在抵禦孫權進攻合肥的時候,“折鬆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回想一下這場戰役,一邊戰火衝天,一邊是點燃的芝麻油香味四溢。不知道交戰雙方將士是不是一邊打一邊流口水。
宋代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高峰,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均出現在這一時期。榨油技術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用於榨油的油料作物開始增多。
宋代人不但吃的油品種增加,對油炸食品的熱愛也是前所未有。沈括在《夢溪筆談》裏記載:“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我國的傳統小吃油條,據傳說是南宋紹興年間,秦檜殺害了民族英雄嶽飛,人民為了表示對奸臣的憎恨,把秦檜和其妻王氏的樣子捏製到麵餅上,並把兩塊樣子不同的麵餅背靠背粘著並放在滾油鍋裏炸,起名叫“油炸檜”,後來更名為油條。
元代王禎所著的《東魯王氏農書》。在這本書裏有一章節《油榨》,詳細記錄了油榨車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取油具也。用堅大四木,各圍可五尺,長可丈餘,疊作臥枋於地,其上作槽,其下用厚板嵌作底槃,槃上圓鑿小溝,下通槽口,以備注油於器。
文中詳細的記載了器械構造以及原料的破碎、蒸炒、製餅和壓榨的過程,對此作者有詩雲:巨材成榨床,細溜刻槃扣;麻爛入重圍,機械應心手。這種榨油方法一直流傳到現在,在某些農村地區還能夠看到這種古老的製油方法。
古往今來食用油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巨大的重要性,如何吃到健康的油越來越是我們注重的地方。在平時生活中,你是吃什麼油呢?
九、瞿溪會市的由來和發展曆史?
瞿溪水路交通方便,據記載,清朝嘉慶年間至20世紀60年代,瞿溪街就已經是澤雅屏紙的集散地,會市形成的確切時間雖已無從考證,但農曆二月初一民俗活動和一日一市的屏紙交易據考證已有200多年曆史。
瞿溪自古就是產糧區,會市起初又以農具、耕牛等交易為主,會市為紙農的生活用品交易創造了條件,因此一紙上市,百業俱榮。
今年會市除保留傳統會市區、現代商貿區、展會經濟區外,還將結合瞿溪千年古鎮的悠久曆史,玩出新意,讓遊客在玩轉中找尋一份專屬的會市情結。
十、日文的曆史由來及發展曆程?
公元6世紀前,日本透過朝鮮諸國一直吸收來自於亞洲大陸的文化。公元6世紀,通過聖德太子「推古改製」和孝德天皇「大化革新」等改革,學習中國,提高皇權,強化政(蟹)府官僚製度。中國的文字也介紹到了日本。
在中國唐朝時期,大量的日本來華留學生即遣唐使、遣隋使,將先進的中華文明,包括漢語及漢字帶到了日本。日本從此正式開始了使用文字記載語言的曆史。最初日語的每一個音,都是由一個漢字表達。公元九世紀,日本人在漢字基礎上創造了假名。假名又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
早期,日本正式的文章都是漢文,而片假名則是佛教僧侶們讀經典時用來做標音的,平假名則是女性所用的文字。目前日文中常用的漢字約有2千字左右,片假名大多用來表示外來語,其餘的多用平假名。現代日語中,假名共有71個,最基本的有46個,排列成“五十音圖”
日本曆史的發展中, 隨著日本地方莊園勢力的不斷增強和中央政 府的內亂,武士階層逐漸上升到權力的中心。1192年,武士首領源賴朝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建立鐮倉幕府,開始了幕府在日本600多年的統治。這段時期一般分為:鐮倉幕府、南北朝時代、室町幕府、戰國時代、江戶幕府。這段時間的鎖國政策,讓日本和中國的接觸減少,而明朝時期的日本海盜是日本政 府不要的,被驅出走的。因為和中國的接觸減少,在這段長時間內,日本不再象過去那樣什麼都是學中國的,日本產生了自己的文化,日本的文字也有了發展。
到16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和西班牙的商人和傳教士到達日本。17世紀初,日本開始施行鎖國政策,除了在長崎與荷蘭和中國商人依然保持貿易外,與外國斷絕一切關係。這個孤立政策持續了近200年,直到1854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裏(Commodore Perry)率領艦隊,駛抵江戶附近的浦賀,才重新敲開了日本的國門。和清朝一樣,亞洲以儒家文化為主的國家,都是被動接受資本主義的,都是被“打”開的,也因為西方的侵入,日本文字中開始出現了大量外來語。日本文字,中國文字,西方的文字,三者加在一起,這就是日本今天的文字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