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衣服的由來簡介50字(牛仔衣服的由來簡介50字怎麼寫)
一、比利牛仔的由來?
BILLY比利牛仔,品牌創立於上世紀80年代。傳承於美國西部牛仔的奮進與拓荒精神,致力於將牛仔時裝化地表現時尚與青春,同時結合亞洲人的體型,創造出用料考究、穿著倍感舒適的牛仔服飾。
二、牛仔藍色的由來?
1 因為缺貨。當時牛仔褲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帳篷麵料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人們就把目光轉向了一種市麵上比較富裕的麵料——丹寧布。丹寧布是法國尼姆市(Nimes)所生產的,所以被稱作丹寧布(demin)。
2 防蚊蟲。因為很多工人都是在野外工作,但當時並沒有防蚊蟲的噴霧,所以人們就用可以防蚊蟲的靛藍植物葉做成染料,對布料進行渲染,從此以後藍色的牛仔褲也就慢慢流傳下來。
3 藍色越洗越好看。相比其他顏色,藍色是一種越洗越好看的顏色,即使褪色了也帶有一種複古的美感,不會像其他顏色的褲子發生褪色後會有一種老舊突兀的感覺。
4 實用性。牛仔褲的顏色曾被選為藍色。當然,藍色是從靛藍植物中獲得的,特別適用於棉染色。加熱時,染料通常滲透到棉纖維中,但靛藍結合到纖維表麵。因此,藍色染料保留在織物表麵上並且不會弄髒腳。出於同樣的原因,牛仔褲的顏色也逐漸淡化- 但它不會損害牛仔褲的使用。
5 曆史緣故,牛仔褲源於美國西部,那時以放牧為主,藍色比較於其他顏色更耐髒,耐看。
三、空竹的名字由來簡介?
空竹,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鍾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以北京、天津所產的最為著名。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幹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換手、一線二、一線三等多種形式。有關空竹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稱:“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者蜣飛聲,一鍾聲歇時乃已。製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在這裏所說的與現代的孩子們玩的音響玩具“地軸”相符,以竹木製成,用繩繞其柄,繩穿入竹尺,用力勒繩地軸即落地飛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直立旋轉移時。因空腔周圍有口,故發聲。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邊另有一童子捂著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係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此處抖空竹之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編者注釋,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此說如果屬實,那麼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經相當成熟。明定陵出土的兩件刺繡百子衣,一件被命名為“紅暗花羅繡萬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另一件被命名為“紅素羅繡平金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都是孝靖皇後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麵,有一幅“放空鍾圖”,兩童子挽臂並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個大型的空鍾。從圖中可見其特點,與空竹不同。這裏的放空鍾應該是放“地軸”。 當代空竹的構造與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長足的發展,北京地區除了大量地生產製作空竹之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空竹、開發空竹的組織,比如說“北京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會員們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為重要的是,會員中有不少人自己動手製作空竹,形製多樣,變化豐富。最大的空竹直徑近一公尺,重好幾十斤。此外,又把茶杯蓋、茶壺蓋、鋼精鍋蓋以至於圓桌麵、自行車軲轆等等器物都納入了空竹係列,抖動起來。會員們自己製作的空竹,有“三起樓子”者,即輪盤共三層,逐層收煞,一層比一層小。有“雙軸單盤”者,即一個輪盤的兩麵都有軸,可以兩個人同時抖一個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膽進取,出現了富於變化、神奇莫測的新花樣,有“金雞上架”、“翻山越嶺”、“織女紡線”、“夜觀銀河”、“二郎擔山”、“抬頭望月”、“鯉魚擺尾”、“童子拜月”、“鷂子翻身”、“彩雲追月”、“海底撈月”、“青雲直上”等等動作,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為驚險駭人的是“螞蟻上樹”,長繩一端係於樹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忽然將飛轉的空竹拋向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向高空,可飛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穩穩接住。初見此技,未有不驚呼者。 最近,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的主任李洪寬先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空竹的結構特點以及北京地區抖空竹的種種動作要領,編寫成一部小冊子,名《空竹淺談》,在玩具協會內部發行,成為玩具史上空竹專題的第一部專著。
四、馬姓的由來,簡介?
馬姓的起源可以追根溯源到堯舜時代,唐堯有位大臣,叫偃皋陶,官居大理之職。皋陶有一子名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招其為駙馬,將姚姓公主妻之,賜其為嬴姓。伯益在朝佐虞舜訓養鳥獸,其後承傳此技,尤善豢馬,並世以此為業。姒禹稱帝,以嬴伯益為輔,姒禹崩,嬴伯益即帝位。伯益在位三年,被姒禹之子姒啟所迫,退隱於箕山。夏朝末年,伯益後裔費昌去夏歸商,為湯武王車禦,因佐商滅夏有功,封為費侯;商天子太戍時,伯益後裔中衍為帝車禦,功封諸侯;周穆王時,中衍後裔造父為天子車禦,駕八駿車載周穆王西遊,後以平定徐偃王之功,封於趙城,並賜姓趙;周孝王時,中衍後裔非子為天子禦馬有功,封於秦,襲嬴姓。秦、趙兩姓,後皆有國,並有天子之位,兩大王族,共祖嬴伯益。因嬴伯益後裔在夏、商、周三代均以馬政位顯當時,並以兵事見長,所以古時稱兵家為“司馬”,其後則以祖上官職為姓,稱“司馬氏”,後分為司、馬二姓。 趙父的六世裔孫趙俺父為周宣王車禦,以平定四夷叛亂之功而入朝為官,其子趙叔帶因不滿周幽王無道,棄周歸晉,至趙叔帶五世裔孫趙夙,其以助晉獻公拓疆擴土之功,封為耿邑大夫。趙夙之子趙衰隨晉文公患難與共19年,並助其稱霸諸侯,功拜晉相。自此,趙氏世掌晉政,至趙衰八世裔孫趙籍,受周天子封,始為諸侯。趙籍之子趙章,聯合韓、魏兩家,三家滅晉,並遷都甘邑,更名為“邯鄲”,虎視中原。趙章曾孫趙武靈王,改學胡服騎射,而國勢漸強,成為戰國七雄,始稱王。趙國“沙丘之亂”,趙武靈王被餓死。趙國王族一位青年趙奢,逃到燕國避難,被燕封為上郡守。趙惠王時,趙奢歸國任田部吏。因執法不阿受到趙國公子平原君的重視,推薦其管理全國的賦稅。趙惠王十五年,改任趙奢為將軍,趙奢連敗齊、秦兩個東、西大國,使其成為戰國八大名將之一。因趙國以胡服騎射而名揚四海,為此,趙惠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其封地在邯鄲西北的紫金山,因趙奢封於此,故改稱“馬服山”,其後則以“馬服”為氏。秦滅六國,一統天下,西徙馬服氏於鹹陽,封趙奢之孫馬服興為右內史。因“馬為兵之首”,馬服興則去“服”為馬姓。馬興重孫馬通,官居漢侍中,封重合侯,舉家遷扶風茂陵,因而,扶風為馬姓郡望。扶風馬姓貴顯兩漢,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漢顯宗皇後、蜀漢驃騎將軍馬超等,皆為扶風馬姓。馬援平定兩廣,其留鎮廣東的士卒皆以其為榮,因而有許多將士改為馬姓,故而,廣東的漢族馬姓,同姓不同宗。 馬援有個孫子馬光,授封為許侯,其後裔許縣鄢陵人馬殷,於唐末以木匠從軍,功遷武安節度使,其以長沙為都,割據湖南及廣西、廣東、貴州一部,建立“楚國”,是五代十國之一。馬氏立國55年,傳二世六王。後被南唐所滅。因馬姓世為王侯,宋代編《百家姓》,馬姓被列為第44位門閥大姓。除漢族之外,彝、壯、保安、匈奴、高麗、高山、藏、哈尼、景頗、仡佬、朝鮮、苗、東鄉、布依、撒拉、裕固、羌、土家、侗、滿、回等族,均有馬姓。而馬服、馬適、馬矢、馬田、馬佳、司馬、弗莫、尼木、木然等氏,亦改姓馬。因此,今日馬姓人口,已列為全國第19位大姓。馬姓雖然人口眾多,但卻同姓不同宗,其主要原因,是回、滿兩族命姓方式所決定的。 公元七世紀,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年)創立了“伊斯蘭教”,七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中國的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保安等族受其影響,改信伊斯蘭教。因其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漢譯為“馬哈木”,所以來中國定居的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信徒改從漢姓,多以其教主馬哈木的首字“馬”為姓。元世祖時,回族人阿哈馬官拜丞相,其後以祖名為姓,亦曰馬姓。故而,馬姓成為回族第一大姓,民諺曰:“十個回回,九個馬”。因此,回族馬姓雖然是大姓,但卻不同宗。曆史上,回族馬姓人才輩出,早在元代就已名垂青史,元尚書馬合馬沙、元鹹陽郡公馬哈麻,均為元代名臣。回族馬姓最為著名的是明代的鄭和,其原名馬和,明永樂二年,賜為鄭姓。鄭和率領中國艦隊,七下西洋,是世界第一位有史記載的航海家。清末,回族馬姓進入鼎盛時期,臨夏馬鴻賓;河州馬步芳家族,統治甘、寧、青三省達百餘年,為西北第一大門閥世家。但在回族聚居區內,回族人一般不稱姓,隻稱經名,當孩子出生後,都要到教堂請阿訇給孩子起個經名,經名多承襲回族聖人的名。隻有在漢族聚居區內,回族人才使用漢姓。 漢時,在今吉林省境內,有一個夫餘國,其國善養六畜,尤以出名馬而聞名於世。夫餘國以六畜名為官,有馬加、牛加、狗加等,其邑落皆分屬諸加,而分屬於馬加的地區,就叫馬加,因加與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馬加又稱“馬佳”。女真族翁額鬆額,原居日出之地,後遷長白山渾濃江北岸居住,其孫馬穆敦因居嘉理庫馬佳,則以地名為氏,稱“馬佳氏”,後女真族居馬佳之地的部族均以馬佳為氏。因此,馬佳氏成為滿族(女真族所改)佟、關、馬、索、齊、富、那、郎八大姓氏之一。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馬佳氏各部紛紛前來投順,被分編入鑲黃、鑲藍、鑲白、鑲紅、正黃、正藍、正白、正紅八旗之中,其氏著名人士有:清兵部尚書佟智、文華殿大學士溫達、禮部尚書精山、山西巡撫德音等。 馬姓在全國分布極廣,並形成北京、扶風、壽冷、臨洮、茬平、鄢陵、西川、安陽、平陽、丹徒等幾大郡望。其中有一支馬姓由廣東渡海至台灣,分布於嘉義、台南、新竹等地,馬姓現為台灣人口,第72位大姓。馬姓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琉球、緬甸、新加坡等國的華人中,都是名門望族;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馬姓亦是所在國的華人領袖。在中亞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等國的東幹族中,馬姓是最大的家族,並世為東幹族的領袖,他們的祖籍是陝西,清末隨白彥虎逃往中亞,逐漸形成當地望族。近、現代馬姓名人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馬萬祺、國學大師馬一浮、戲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等,但最為著名的是人類學家、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他的“人口控製論”,解決了中國人口膨脹問題,在其理論基礎上,中國成立了舉世無雙的“計劃生育委員會”,並將其理論寫入憲法,成為治國的國策。
五、成都春熙路的由來簡介?
名稱由來:
雖然有“百年春熙”一說,但春熙路是由軍閥楊森於1924年建成。最初,成都市春熙路因楊森頭銜“森威將軍”而命名為“森威路”,後取老子《道德經》中:“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 ”的典故,改名為春熙路,以描述這裏商業繁華、百姓熙來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
春熙路本打算修成直線,但當時的總府街馥記藥房老板鄭少馥是法國領事館的翻譯,並借此拒不拆遷,楊森也隻好妥協。所以在中山廣場處,春熙東路和春熙西路,春熙南路和春熙北路都相互錯開。 [3]
六、牛仔名字由來?
牛仔一詞由西方引入,原文COWBOY,意思是牧牛人,牛仔。放牧的時候,代步工具是馬,所以牛仔是一種職業,騎馬是他們的特征,他們的稱呼不會因為騎馬而改變,一直叫牛仔!
美國牛仔的出現與西班牙的殖民擴張不無關係。西班牙人在飼養和馴服牲畜方麵很有一套,在16世紀的殖民過程中,他們將這一傳統還帶到墨西哥,後來又傳到包括得州在內的美國西部,牛仔、駿馬、長角牛、牧場勾勒出美國原始西部生活的主旋律。據記載,早期的得州牛仔中,非洲裔黑人、拉美人占絕大多數,並且處於社會底層。
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牛仔主要集中在牧場上,他們要放牧、交易牛群,還要負責維修柵欄、管理牧場設備等,工作相當辛苦。
七、臭豆腐由來簡介?
臭豆腐由來 相傳康熙八年,安徽一位舉子王致和進京趕考,卻名落孫山,這時路費都花光,隻好留京待下次再考。
他小時曾做過豆腐,為維持生計,就在當時的“安徽會館”內做豆腐賣。有一次正在值盛夏,豆腐還剩了好多沒賣出去,他一看,發愁了,如果倒掉就太可惜了。這時他突然想起家鄉有用它們製成醬豆腐,但怎麼作呢?隻發試著把豆腐切成小塊,加鹽國和花椒封在壇子裏。時間一長,王致和才想起來,趕忙打開壇子,臭氣撲鼻而來,豆腐全變成綠色了!他好奇地嚐了嚐,味道卻鮮美無比。由此,王致和的臭豆腐就這樣揚名了八、牛仔褲的由來?
牛仔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中葉,當時是指來自意大利港口城市熱那亞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稱之為“Genoese1”。19世紀60年代開始,“Jeans”這個名字才被李維公司正式采用2。牛仔褲的發明者是德籍猶太人利維·斯特勞斯,他在1849年美國淘金潮期間創立了利維公司,並生產了501牛仔褲3。最初,牛仔褲是為了滿足淘金者和西部牛仔等工作需要而生產的2。牛仔褲以質地牢固的牛仔布、勞動布或燈芯絨等製成,因其堅韌耐用而備受歡迎4。
九、元宵節的由來簡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隻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十、揚州八怪的由來簡介?
“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說互有出入。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又名鄭板橋)、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華嵒、閔貞、邊壽民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棻說。揚州八怪,職業而已,不能說是正麵人物還是反麵人物,有時含貶義。
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後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僅據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存畫目》記載,為國內外20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8000餘幅。他們作為中國畫史上的傑出群體,已經聞名世界,把徐渭的潑墨手法發揮到頂峰。
揚州八怪之八位畫家,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鱓、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後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乾隆八年,弘曆見到鄭板橋所作《櫻筍圖》,即吟誦了“乾隆禦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曆南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羅聘嚐三遊都下,“一時王公卿尹,西園下士,東閣延賓,王符在門,倒屣恐晚;孟公驚座,覿麵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