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服的曆史來源和發展 牛仔服的曆史來源和發展史
一、剪紙的曆史來源、發展和現狀?
剪紙的曆史與起源
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故事人物,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箋”)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繡花樣之用的。
中國的剪紙起源於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後。古老的剪紙多在鄉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樸天然,都是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剪紙進入城市後,不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參入剪紙藝術,而千家萬戶擁擠在一起,相郊成習,需要頗巨;剪紙藝人為了省工,一刀多張便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向精巧,藝人也就不止於婦女了。然而,時代更迭生活改變和審美轉化,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實需要,所以現代新興剪紙藝術孕育而生。 剪紙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它用手工刻製,再點染以明快鮮麗的色彩而成。勞動人民把它作為年節的裝飾,貼在紙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剪紙的發展
讓我們查看一下有關文物和史料記載: 戰國(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 ② 湖南長沙黃泥壙出土的晉代金片裝飾物。 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製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團花剪紙。
剪紙的現狀
針對山東剪紙藝術,我們社會實踐小組對各個年齡段的山東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有將近80%的人並沒有聽說過莒縣過門箋、膠州剪紙以及五蓮剪紙等山東代表性較強的剪紙,這說明剪紙的受眾可以說是非常小,對於其他代表性較小的剪紙可能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人們對剪紙的了解更多是通過電視雜誌網絡等新媒介傳播手段,更有11%的人沒有聽說過剪紙,和參加過剪紙體驗活動的人數大致相近。所以剪紙在擴大受眾方麵的方式上應該有所選擇,更好地利用網絡時代的傳播手段和新型電視綜藝節目等來進行更有效的宣傳。
在剪紙用途方麵,剪紙在當代生活中的用途和古代大致相同,仍然廣泛用於節日民俗活動和裝飾或者禮品饋贈的選擇。大多數人購買剪紙的欲望更多的來源於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的魅力以及精湛的工藝,說明在現代也是有很多人意識到這一傳統工藝的價值。購買渠道方麵人們更傾向於實體店展覽會和網上購買,所以剪紙的商業化程度應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實體店和展覽會的發展可以提升剪紙藝術的知名度。
二、世界杯的來源與發展曆史?
答案如下:
世界杯的來源:
1956年,國際足聯在盧森堡召開的會議上,決定易名為“雷米特杯賽”。這是為表彰前國際足聯主席法國人雷米特為足球運動所做出的成就。雷米特擔任國際足聯主席33年(1921-1954),是世界足球錦標賽的發起者和組織者。後來,有人建議將兩個名字聯起來,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於是,在赫爾辛基會議上決定更名為“世界足球錦標賽---雷米特杯 ”,簡稱“世界杯”。
世界杯的發展曆史:
第一屆——1930年烏拉圭世界杯。
第二屆——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
第三屆——1938年法國世界杯。
第四屆——1950年巴西世界杯 。
第五屆——1954年瑞士世界杯。
第六屆——1958年瑞典世界杯。
第七屆——1962年智利世界杯。
……
下一次世界杯是2026年,第23屆世界杯。
三、鋼筆的來源和發展?
1809年,英國頒發了第一批關於貯水筆的專利證書,這標誌著鋼筆的正式誕生。在早期的貯水筆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動。寫字的人壓一下活塞,墨水才開始流動,寫一陣之後又得壓一下,否則墨水就流不出來了。這樣寫起字來當然很不方便。
1829年英國人詹姆士·倍利成功地研製出鋼筆尖。它經過特殊加工,圓滑而有彈性,書寫起來相當流暢,深受人們的歡迎。然而,這種筆必須蘸墨水書寫十分麻煩。
到1884年,美國一家保險公司的一個叫華特曼的雇員,發明了一種用毛細管供給墨水的方法,比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種筆的筆端可以卸下來,墨水用一個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夠自己吸墨水的筆出現於20世紀初期,采取了一個活塞來吸墨水。當筆中采用了皮膽後,就要用一個鐵片插入一個縫中去擠壓皮膽來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現了用一根管子伸進墨水中吸水的施諾克爾筆,直到1956年,才發明了常用的毛細管筆。還有一些美術鋼筆等。
四、黃瓜的來源和發展?
關於黃瓜的起源,史學界基本認定,黃瓜起源於古印度的東北和西北地區。英國植物學家Hooker在《栽培作物的起源》中記載了黃瓜的起源。
Hooker在喜馬拉雅山麓不丹至錫金地區首次發現了野生的黃瓜原種,距今已經超過了3000多年,比中國要早將近1000年發現,因此黃瓜起源於古印度,是有史學依據的。
五、狗的來源和曆史?
狗是上古之是,伏羲教人馴養動物!而狗便是那個時候從狼一步一步的馴養而來的!
六、紅苕的來源和曆史?
紅苕和紅薯其實是同一種東西,沒有任何區別,隻是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叫法。紅苕又名紅薯、番薯、蕃薯、山芋、地瓜等,一般多為紅色表皮或黃色表皮,營養豐富,包含多種人體必需物質,例如維生素A和纖維素等。
紅薯原產於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和哥倫比亞地區,由當時的殖民大國西班牙的商船攜帶至菲律賓等東亞地區,並快速的在當地廣泛種植。在十六世紀末期,也就是明朝萬曆年間,中國的經商氣氛也是相當濃烈,廣東福建兩省尤為最,一位名為陳振龍的閩南籍商人就在呂宋島經商。
在他做生意期間,他看到呂宋島漫山遍野都種滿了紅薯,聯想到自己老家時不時遭受台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作物減產民眾饑荒。於是產生了將紅薯引進中國的想法。
但是當時,在當地殖民的西班牙統治者卻嚴禁有人私自將紅薯引入中國,更是在每個通商口岸嚴加排查。導致了“紅薯入京”變得異常困難。不過這也難不倒陳振龍這個機敏的生意人,於是他奇思妙想,將紅薯藤纏進汲水繩中隨著商船帶回中國,跟著他一起回去的還有他腦子裏完整的紅薯種植技術。
回國之後,他當即向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推廣種植紅薯。金學曾是一個實事求是,正直為民的好官,在當時很受當朝宰相張居正的重用。恰逢四個月後福建遭遇大旱,作物減產,眼看著一場大饑荒又要開始了,金學曾果斷的決定,推廣紅薯的種植。
在四個月中啊,陳振龍也沒閑著,他一直在自家後院嚐試種植,其效果也是相當不錯的。種出來的紅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棗。”
自從紅薯在福建開始種植,陳氏家族一直沒有放棄對紅薯的宣傳,開始向旁邊的浙江廣東江蘇等地推廣種植。但是過程卻不太順利。就江蘇為例,該地區是傳統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紅薯對於他們來說隻是一個新奇的外來植物。
但是,在向北方推廣時反而出奇的順利,原因可能是北方土地相對貧瘠,糧食產量不高,所以迫切的需要一種耐貧瘠產量高的糧食作物緩解糧食緊缺的問題。紅薯的來臨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缺。由於我國對外來物品習慣以番命名,所以在中國紅薯也叫番薯。
一百多年後,陳家後人根據先輩推廣紅薯的經過,編纂成了一本名為《金薯傳習錄》。這也成了科學家對紅薯傳入中國具體時間經過的研究保留下清晰的曆史史料。
七、國姓的來源和曆史?
一、國姓起源和來曆
1、得姓始祖:公子發
國姓最早起源於姬姓,屬於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一個兒子叫公子發,他字子國,後來生了個兒子公孫僑字子產,他執政鄭國30多年,是一個非常出名的人。後來,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現代很多國姓尊公子發為其得姓始祖。
2、出自薑姓,以官稱為氏
另外,現在的國姓還有部分出自薑姓,屬於以官稱為氏。據《左傳》記載,西周至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室宗族世代為輔國正卿,故以“國”為氏,此支國氏為薑太公的後代。
3、出自薑姓,以賜姓為氏
最後,國姓起源和來曆還出自薑姓,屬於以賜姓為氏。據《姓氏考略》和《姓苑》記載,春秋時齊國有上卿國氏,他本來是齊侯公族大夫,後來被周天子親自任命為輔國正卿,齊國國君便賜以國姓,意為國家尊貴至上的姓氏,其後遂稱國氏。
八、洋芋的來源和曆史?
土豆,也有些地方叫馬鈴薯,現在是全球第四大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小麥。土豆對人類生活實在太重要了!可能咱們中國人感受還不是很明顯,但那些吃快餐的西方人是離不開薯條的。雖然說油炸的薯條有致癌物質,這仍然擋不住那些愛吃薯條的人。
土豆原本是生長在南美安地斯山區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交界處一帶,在8000多年前被南美印加人馴化種植。土豆這東西生命力頑強,各種惡劣環境、極端氣候基本都能生長,所以土豆成為了南美印加人的主食。南美印加人甚至將土豆視為神物,是上天恩賜給他們的。
古印加帝國將收成的土豆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給村落,供日常食用;一部分用作存糧,以便在饑荒年食用;一部分用為祭品,獻給神明。可以說沒有土豆印加人根本活不下去,玉米在南美很少種植,稻米、小麥更是沒有,是土豆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印加人。
而將土豆帶到全世界的,並不是征服了印加帝國的西班牙人,而是英國海盜。英國海盜從智利的奇羅耶島將土豆帶回歐洲,時間大概是16世紀初期。但是一開始歐洲人並不吃土豆,因為他們認為長在土裏的食物是不潔的,被認為是豬都不吃的東西。但是歐洲人將土豆給奴隸們吃,簡直成了奴隸專用食物。當時歐洲人還不知道發了芽的土豆是不能吃的,有毒!結果奴隸們吃了產生頭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其實就是茄堿中毒。於是歐洲人把土豆與曼陀羅、顛茄歸為一類,視為“魔鬼植物”。
直到18世紀後期,當時歐洲爆發了幾場大饑荒,歐洲人不得不考慮吃土豆填飽肚子(當然是吃沒有發芽的土豆)。結果一吃發現這東西還挺好吃的,尤其炸成土豆條非常好吃,至少對於美食沒什麼研究的愛爾蘭和德國人是這樣認為的。所以從此以後,愛爾蘭人和德國人將土豆當成了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之一,再也不是奴隸食物,更不是“魔鬼植物”了。
最後大家可能都想問一個問題,土豆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其實目前說法有很多種,而我認為比較靠譜的傳播途徑應該是這樣的:土豆是歐洲人先從南美帶到了歐洲,然後西班牙人將土豆帶到菲律賓。17世紀時福建商人在菲律賓和西班牙人做生意,然後又將土豆帶到了福建,再由福建傳播到東南沿海各省,乃至全國。
九、紅薯的來源和曆史?
紅薯起源於尤卡坦半島到奧裏諾科河口之間(今墨西哥與委日瑞拉之間)。
大約在5000年前被中美或南美人民馴化。早在4000年前雅瑪人(印第安人的一支)就開始種植紅薯了。雅瑪人在天文和曆法上非常先進,但是在生產力上屬於石器時代,農業就很落後了。雖然農業種植方式落後但是紅薯種植簡單,也成為雅瑪人主要的糧食之一。
十、星期的來源和曆史?
星期作為時間周期最早起源於巴比倫。現在世界各國通用一星期七天的製度最早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製定,他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宣布7天為一周,這個製度一直沿用至今。
而在中國,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國傳播時,星期才逐漸被人們所知曉。民國時期規定使用公曆之後,星期才逐步普及起來。
星期在中國古稱七曜。七曜在中國夏商周時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個主要星體,是當時天文星象的重要組織成份。中國的七曜開始並未作為時間單位。
在西方,古巴比倫人首先使用七天為一周的時間單位,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伊斯蘭教、基督教均按照有以星期為單位進行的宗教禮拜活動,故而在許多方言中,“禮拜”逐漸有了“星期”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