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把牛仔褲邊變成毛邊那樣的
一、怎麼把牛仔褲邊變成毛邊那樣的
牛仔褲改造所需材料:一條牛仔褲、尺子、劃粉、剪刀、粗砂紙(型號至少是美製60 grit或者歐製fepa p60)或者鋼絲球(刷鍋用的那種)。
1,把褲子脫下放在平麵上,拆開原來褲邊,沿折疊處剪開1/4,剩下的部分,小心地用手撕開。手工撕開能製造比較自然的破損樣式,但是要注意控製撕開的方向。
2,把褲子的另外一條褲腿用同樣的方法處理,如果發現撕開有困難,就用剪刀稍微多剪一點缺口。
3,接著用粗砂紙,在褲管末端將布料磨成那種破損的毛絨狀。
4,將被砂紙磨散的纖維拉鬆。不斷地打磨,拉鬆。直到這條牛仔褲達到預想的毛邊感。
剪斷經紗或是緯紗,再抽掉剪斷的,經水洗後就成毛邊效果了
要水洗廠裏 專用的東西
拿那種鐵的刷子刷就可以了
怎麼樣把牛仔褲變成有毛邊的那種
二、短牛仔褲的毛邊怎麼做?
這個比較麻煩……一般用機器做的……但是手工還是能做的,就是用砂紙來磨,……給你一個連接,你去看吧……就是關於牛仔服裝的工藝介紹的……
先用剪刀粗加工一下,再用鵝卵石磨。 一般牛仔褲廠家都是用的鵝卵石打磨+水洗來製造效果的
先在上側用縫紉機縫一條邊出來 以免毛得太厲害 然後把褲子邊的橫線一根一根挑出來
把褲腳剪了,把橫絲抽掉些,再拿鋼絲刷刷那些毛邊!
三、牛仔褲褲腳飛邊怎麼辦
是不是毛邊呢,可以拿去修改一下,一般大型商場都有這種服務
四、牛仔褲是怎麼來的?
牛仔褲的由來 牛仔褲,英文名為“Jeans”,最早記載於1567年,是對來自意大利港口城市那亞(Genoa)祥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的稱謂,捷即“或“Genoese”Genes”。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Jeans”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才被利維公司正式采用 ,在這之前人們把它稱之為“齊腰工裝褲”(Waist High Over all)、“褲子”(Pantaloons)。
說起牛仔褲,人們自然會想起1849年美國那次淘金潮,當時第一批踏上美國大陸的移民,他們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他們不得不拚命的工作。強烈的勞動使得衣服極易磨損,特別是在1849年礦工們一窩蜂湧進加利福尼亞州,形成了當時著名的淘金潮。由於衣料非常容易破損,人們迫切希望有一種耐穿的衣服在這種背景下,堅實、耐用的牛仔褲應運而生。利維 斯特勞斯(Levi Strauss)被公認為是牛仔褲的發明者。 1850年,他所創立的利維公司(Levi`s)生產的501牛仔褲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褲的鼻祖了。30年代中期 ,在美國中西部農業地帶幾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褲第一次被帶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從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製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戰後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於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於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娛樂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50年代期間的著名電影如《無端的反抗》、《天倫夢覺》等,片中的主角都穿著舒適、大方的牛仔褲,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導潮流的影響下,牛仔褲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的標誌。
在人們的印象中,經典的牛仔褲應該是這樣的:靛藍色、純棉斜紋布、臀部緊身、中低腰短襠設計、褲腿略小、拷鈕 、緝明線、貼袋、釘標牌等裝飾。 然而,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就跟我們所想象中的那樣。牛仔褲的鼻祖--利維公司,它所推出的501牛仔褲可以說是牛仔褲的經典之作。 下麵我們就以它的發展過程來回溯一下牛仔褲從誕生到經典的變遷:
1855年--最早的牛仔褲隻有一個後袋,並且沒有約克。
1872年--始創用金屬鉚釘加固牛仔褲受力部位。
1873年--牛仔褲由灰色改為靛藍色。後袋飾以橙色的雙拱式線跡。
1886年--把後腰標牌的圖案由小矮人改為兩匹馬。
1890年--加上一個表袋與後約克。
1905年--加上第二個後袋,至此牛仔褲有五個口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1922年--在褲腰增設腰帶襻。
1937年--後袋的鉚釘被藏在裏麵。
1941年--取消了牛仔褲前開襟下部的鉚釘。 二戰期間去掉了後腰蝴蝶結及表袋鉚釘,而後袋的雙拱式線跡則由印製的相似圖形來代替。一枚月桂樹葉代替了拷鈕上的標誌“L.S.&Co.S.F.Cal.”。
1947年--拱式線跡重新出現。
1950年--為隨應時尚潮流,褲管裁成更瘦身的式樣。
1955年--開始生產裝有拉鏈的501牛仔褲。
1959年--開發出經過預縮處理的牛仔褲。
1966年--後口袋角處以條棒形短線跡代替鉚釘固定。
1971年--紅色標牌由祥“LEVI`S”改為捷“Levi`s”。
1983年--由於織機技術的改進,使得門幅增寬,紅褲邊消失。 進入90年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製作牛仔褲的工藝大大提高,加上時間的積累令牛仔褲獲得了今天的完善結構。
牛仔褲這種全球性流行的服裝,發源於美國。美國曆史上的牛仔堪稱“馬背英雄”,他們是美國在向西部開拓過程中一支富有冒險精神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尖兵。 當年牛仔的服飾,並不是以今天所謂的“牛仔褲”,而是以他們的帽子――墨西哥式的寬邊高頂帽為最突出的標誌。這種帽子既可遮擋烈日風雨,休息時可折起來作枕頭,還可用以臨流舀水痛飲。他們的靴子做得特別適於騎馬。所以英語中有牛仔帽(Cowboy hat)、牛仔靴(Cowboy boot)的詞條,卻沒有牛仔褲的字樣。我們現在的“牛仔褲”的流行說法是jeans。 19世紀50年代末,有一個普魯士裔美國人利維・斯特勞斯的淘金者來到舊金山。他原先是個布商,隨身帶著幾匹可做帳篷、車篷的帆布。他看到淘金工穿著的棉布褲極易磨破,便用所帶厚實的帆布裁做低腰、直腿統、臀圍緊小的褲子出售,大受淘金工的歡迎,自此轉而成為牛仔們的特色服裝。利維進而把褲料改為靛藍斜紋粗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於1871年申請專利,正式成立“利維・斯特勞斯公司”,後發展成為國際性公司,產品遍及世界各地。
牛仔褲是19世紀才出現的。
1850年,美國西部出現了淘金熱。19世紀50年代末,有個普魯士裔美國人名叫利維・斯特勞斯的淘金者來到舊金山。他原先是個布商,隨身帶著幾匹可做帳篷、車篷的帆布。他看到淘金工穿著的棉布褲極易磨破,便用所帶厚實的帆布裁做低腰、直腿統、臀圍緊小的褲子出售,大受淘金工的歡迎,自此轉而成為牛仔們的特色服裝。利維進而把褲料改為靛藍斜紋粗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於1871年申請專利,正式成立“利維・斯特勞斯公司”,後發展成為國際性公司,產品遍及世界各地
小到兒童,大到老年人都穿起了牛仔褲。尤其青年朋友們更是牛仔褲的忠實粉絲啊,穿了這麼多年,想必你也不知道它是怎麼做出來的
不是誰,而是歐洲的一些漁民捕魚時候穿的褲子,因為結實,後來美國西部的牛仔們把它改變了一下變成了牛仔們專門穿的褲子
抖音-原創音樂短視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