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晴祖籍?
許晴,原名許多,外號叫阿D、阿多,1933年被捕後才改名叫許晴。祖籍安徽歙縣,1911年出生於江蘇揚州。1928年從揚州中學畢業後,在南京、北平搞學生運動。
1931年秋季,聯華影業公司在北平設立第五分廠,並創辦演員養成所,許晴在聯華影業公司五分廠演員養成所從事演劇工作,與白楊拍過《故宮新怨》無聲影片,白楊在《故宮新怨》中扮演了一個小丫頭。"九一八"事變後,養成所解散,在"劇聯"的影響下,參加了宋之的、於伶組織的名叫"苞莉芭"劇團(俄語苞莉芭為"鬥爭"的意思),繼續與白楊在一起,同台演出進步話劇。
1940年10月,許晴隨劉少奇同誌到達鹽城。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中共中央果斷決定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隨後魯藝華中分院也在鹽城成立,許晴與孟波又一起被分配至“魯藝”分院工作。“魯藝”下設文學、戲劇、音樂和美術四個係,許晴擔任戲劇係教授和普通班兼課教授。3月15日,戲劇係主任劉保羅在排演獨幕劇《一個打十個》時發生意外,不幸犧牲,許晴繼任戲劇係主任。那時,許晴風華正茂,創作力極為旺盛。許晴、孟波的《中華民族好兒郎》高唱道:“春天的太陽放彩光,勝利的歌聲響四方!我們是中華民族好兒女,千錘百煉已成鋼,從不怕
千難和萬險,堅持抗戰在敵後方。”這是新四軍東進抗日的真實寫照。他編寫了話劇《驚弓之鳥》,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妄圖阻止我軍進入敵後,開辟抗日根據地的陰謀。他還創作了《王玉鳳》一劇(劉保羅導演),揭露了國民黨陰謀消滅新四軍、勾結日偽軍共同向新四軍進攻的真相。劇中塑造了秘密黨員王玉鳳勇敢機智地對敵鬥爭的光輝形象。許晴的戲劇作品,在蘇北各地與部隊中演出後,受到普遍歡迎。
1941年5月30日,在紀念五卅運動會上演出了許晴創作的話劇《重慶交響曲》,該劇揭露了國民黨四大家族積極反共的真麵目。整場演出陣容龐大,劉少奇、陳毅等軍部領導親臨現場觀看。陳毅軍長對許晴非常賞識,在正式演出前兩天,還建議將劇名《重慶廿四小時》改為《重慶交響樂》。說明戲中有各種聲音,有國民黨官場、商場、舞場的聲音,有大官僚小百姓的聲音,也有我們共產黨人鏗鏘有力的聲音。從劇本內容、台詞到演員的表演,陳毅軍長都逐一點評,發表了獨到的見解。《重慶交響曲》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的《江淮日報》報道:“該劇場景的宏大,在蘇北首屬創舉。”
1941年夏季,日寇發動對鹽阜地區大“掃蕩”,根據新四軍軍部的指示,魯藝師生分為兩隊,院部和文學係、美術係為一隊,隨軍部轉移;戲劇係、音樂係和普通班為二隊,分散轉移。7月23日晚,二隊經湖垛轉移到北秦莊,翌日淩晨,因日寇突然襲擊,許晴在掩護戰友突圍時被刺,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