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紅軍三行詩?
十送紅軍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纏綿綿,
山裏野貓哀號叫,樹樹梧桐葉落完,
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道旁,紅漆桌子兩邊放,
桌上擺著送行酒,酒兒裏麵摻蜜糖,
紅軍啊!思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
雙手垃著長繭手,心象黃連臉在笑,
紅軍啊!萬般憂愁怎能消。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上包穀金燦燦,
包穀種子紅軍種,包穀棒子窮人搬。
紅軍啊!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上了坡,鴻雁陣陣空中過,
鴻雁能捎書和信,飛到天涯和海角,
紅軍啊!捎信多把革命說。
六送紅軍兔兒崖,兩隻兔子哭哀哀,
禽獸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拋不開,
紅軍啊!山裏紅花永不敗。
七送紅軍七裏灣,灣灣上下一片田,
田裏穀穗頭低下,田裏鯉魚翻田坎,
紅軍啊!新米上市人去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隻八哥吐人言,
紅軍哥哥莫遠走,走了財東要倒算,
紅軍啊!窮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紅軍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兒忙,
千軍萬馬河邊站,十萬百姓淚汪汪,
紅軍啊!眼望江水斷肝腸。
十送紅軍轉回來,巴山頂上搭高台,
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龍繡鳳放光彩,
紅軍啊!這台名叫望紅台。
注:原詞中涉及的地名“南山、兔兒岩、七裏灣、八角山、通江河、巴山”等均屬陝西鎮巴縣、四川通江縣地名,全詞意境也正符合當年紅四方麵軍撤離川陝蘇區時的時段和情景。所以,鎮巴才是這首歌謠真正的母源地。這首歌謠最早在鎮巴境內傳唱,鎮巴也最先將其搬上舞台,隨後載入《縣誌》,並勒石以記。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蘇區中的紅色歌謠,是產生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陝南和川北大巴山區這個特定的環境,它有明顯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由於風起雲湧的的鬥爭生活,又為紅色歌謠的產生提供了不盡的源泉,使這裏的山歌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有了新的發展。
在陝南、川北的群眾中,一方麵剔除了山歌中滲入的某些不建康和落後的成分,一方麵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題材,從而使那些以歌頌黨和紅軍、歌頌翻身解放,積極參加紅軍,反映軍民關係,支援反“圍剿”戰爭。
紅軍走後又產生了懷念黨和紅軍為內容的歌謠,增加了新的思想,煥發了新的藝術生命,使陝南川北地區的民間歌謠,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繼承和發展。
鎮巴縣地處川陝交界,是“民歌之鄉”、“紅軍之鄉”,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在中國共產黨和紅四方麵軍的領導下,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宣傳土地革命。
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南麵支援紅軍前線戰事,北麵防禦國民黨的進攻,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鬥爭,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跡。
這些,必然要反映到勞動人民口頭文學的創作裏,特別是巴山人民熱愛和熟悉的歌謠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