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褲是誰發明的啊拜托各位了 3Q

2023-08-08 牛仔褲

牛仔褲 牛仔褲的由來 牛仔褲,英文名為“Jeans”,最早記載於1567年,是對來自意大利港口城市那亞(Genoa)祥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的稱謂,捷即“或“Genoese”Genes”。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Jeans”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才被利維公司正式采用 ,在這之前人們把它稱之為“齊腰工裝褲”(Waist High Over all)、“褲子”(Pantaloons)。 說起牛仔褲,人們自然會想起1849年美國那次淘金潮,當時第一批踏上美國大陸的移民,他們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他們不得不拚命的工作。強衫戚灶烈的勞動使得衣服極易磨損,特別是在1849年礦工們一窩蜂湧進加利福尼亞州,形成了當時著名的淘金潮。由於衣料非常容易破損,人們迫切希望有一或扮種耐穿的衣服在這種背景下,堅實、耐用的牛仔褲應運而生。利維 斯特勞斯(Levi Strauss)被公認為是牛仔褲的發明者。 1850年,他所創立的利維公司(Levi`s)生產的501牛仔褲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褲的鼻祖了。30年代中期 ,在美國中西部農業地帶幾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褲第一次被帶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從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製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戰後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於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於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娛樂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50年代期間的著名電影如《無端的反抗》、《天倫夢覺》等,片中的主角都穿著舒適、大方的牛仔褲,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導潮流的影響下,牛仔褲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的標誌。 在人們的印象中,經典的牛仔褲應該是這樣的:靛藍色、純棉斜紋布、臀部緊身、中低腰短襠設計、褲腿略小、拷鈕 、緝明線、貼袋、釘標牌等裝飾。 然而,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就跟我們所想象中的那樣。牛仔褲的鼻祖--利維公司,它所推出的501牛仔褲可以說是牛仔褲的經典之作。 下麵我們就以它的發展過程來回溯一下牛仔褲從誕生到經典的變遷: 1855年--最早的牛仔褲隻有一個後袋,並且沒有約克。 1872年--始創用金屬鉚釘加固牛仔褲受力部位。 1873年--牛仔褲由灰色改為靛藍色。後袋飾以橙色的雙拱式線跡。 1886年--把後腰標牌的圖案由小矮人改為兩匹馬。 1890年--加上一個表袋與後約克。 1905年--加上第二個後袋,至此牛仔褲有五個口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1922年--在褲腰增設腰帶襻。 1937年--後袋的鉚釘被藏在裏麵。 1941年--取消了牛仔褲前開襟下部的鉚釘。 二戰期間去掉了後腰蝴蝶結及表袋鉚釘,而後袋的雙拱式線跡則由印製的相似圖形來代替。一枚月桂樹葉代替了拷鈕上的標誌“L.S.&Co.S.F.Cal.”。 1947年--拱式線跡重新出現。 1950年--為隨應時尚潮流,褲管裁成更瘦身的式樣。 1955年--開始生產裝有拉鏈的501牛仔褲。 1959年--開發出經過預縮處理的牛仔褲。 1966年--後口袋角處以條棒仔虛形短線跡代替鉚釘固定。 1971年--紅色標牌由祥“LEVI`S”改為捷“Levi`s”。 1983年--由於織機技術的改進,使得門幅增寬,紅褲邊消失。 進入90年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製作牛仔褲的工藝大大提高,加上時間的積累令牛仔褲獲得了今天的完善結構。

牛仔褲的款式變化 誰能想象得到,曾經是礦工、牛仔工作服的牛仔褲,有朝一日會在巴黎的大街上作為時髦衣裝招搖過市呢?雖然牛仔褲的經典形式從來就沒有真正退出牛仔市場,但自20世紀50、60年代起,領導潮流的卻是符合當時時尚的牛仔褲的變化形式。 60、70年代,牛仔褲在西方可謂鋪天蓋地,十分暢銷,是與漢堡包同樣為大家所熟悉、喜愛的物品。特別是歐洲開始以自己的品牌介入美國一統天下的牛仔服務市場,如英國、法國、意大利的牛仔品牌,牛仔褲由此變得更加千姿百態。牛仔褲早期所擁有的作為體力勞動者工作裝的明確涵義,在人們心目中發生了戲劇般的逆轉。過去,人們穿著牛仔褲去伐木、采礦、修路、趕牛,如今耐嫌人們則穿著牛仔褲去迪斯科舞廳、去上學、去示威遊行、去遛狗、去旅遊…… 校園文化、流行音樂、現代舞、嬉皮、朋克青年給牛仔褲注入了一股放浪不羈的潮流,預示著其多樣化風格的到來。單從牛仔褲的外廓形看,就有喇叭褲、錐形褲、馬褲、蘿卜褲、直筒褲、牛仔短褲等種種式樣。在牛仔褲狂熱風行的70年代,最典型的服裝風格是纖細瘦身的A字型。短小合體窄肩的上裝,配上低腰、緊臀、喇叭形牛仔褲,把俏麗、年輕、富有朝氣的時代形象表露無遺。褲腳口越寬大的喇昌戚手叭形,臀部越要收得緊才顯得線條修長優美。 因而在時髦青年中,還有過追求緊身效果較為極端的做法,比如在熱水浴中趁牛仔褲發熱膨脹時把它套上,以便冷卻後取得最佳收縮合體度。也有女孩故意選擇小一號的牛仔褲,以至為了拉上牛仔褲前襟拉鏈不得不采取躺著的姿勢。上緊下鬆的喇叭褲起初是從膝蓋處開始張開,後來漸漸演化為自臀部以下整個褲管呈喇叭裝,這種外廓形盛行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後期。 酷愛牛仔褲的消費者為牛仔褲多變的款型找到了有力的支持者,他們希望能隨心所欲地選擇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穿何種款型的牛仔褲,也就是常說的著裝TPO原則在牛仔服中的體現。經設計變化的牛仔褲可謂麵目全非:腰臀可以不必那麼合身貼體;背帶可以取代褲袢與腰帶;腰部可以找上長長的活褶使其寬鬆自如;直統牛仔褲和喇叭牛仔褲是褲型流行變化的產物;蘿卜褲誇張了上寬下窄的造型;褲腳口愈小,褲管愈趨肥大寬鬆;另外,還出現類似今天燈籠褲的牛仔褲,在褲腳口裝上克夫或用鬆緊帶收小腳口圍度,形成一圈細密的褶襇。牛仔褲傳統“五袋式”的形製在許多變化的款式中不複存在,省略表袋的斜插袋、貼袋、挖袋,賦予袋線豐富的視覺效果。還有人別出心裁地在前貼袋裝上拉鏈,使牛仔褲具有更強的時裝味。 70年代末期,一方麵牛仔喇叭褲依然擁有一定數量的愛好者,另一方麵各種其他變化款型也愈加層出不窮。用幾個常用詞彙來準確界定此時的牛仔褲風格已是很困難的事情。有趣的是盡管穿牛仔褲的人多如牛毛,幾乎在任何一個時髦青年的衣櫥中都能很方便地找到一條或幾條牛仔褲,但你照樣可以說它“個性”。在當時的英國倫敦或美國舊金山,常會遇見這樣的青年:卷曲而蓬亂的灰黃色頭發,像個假發套一樣侵占了大半個臉。身穿印第安風情的針織衫、牛仔喇叭褲、褲腳口不對稱地翻著邊,戴骨質的項鏈,仔悄手夾煙卷,牽一條黑白花狗。看上去頹唐而邋遢,一副蔑視傳統高貴的東西,崇尚不良品味又充滿愛心的樣子。 你同樣也有機會遭遇摩托車手,鑲毛領的黑色皮夾克與黑色牛仔褲如一股黑色旋風,刮起幾分神秘、動蕩的氣氛,被稱為20世紀的牛仔。 同時代及稍後的朋克更演足了牛仔褲的“個性”色彩。他們似乎是毫無規則可循地將牛仔褲或者撕成破布條,或者剪出破洞,用回形針、亮片、剃須刀、鉚釘、拉鏈、刺繡隨心所欲裝飾著,配上刺蝟一樣的短發、紋身,瘋狂而震撼人心的感覺可謂空前絕後,令人歎為觀止!褲裝本來是男性意味強烈的服裝。牛仔褲更是如此。當牛仔褲進入時尚王國,它不可避免地成為女裝的一部分。作為女裝的牛仔褲在一開始雖然難免太多陽剛之氣,但隨著各種女性化元素的融入,牛仔褲終於和女裝緊緊融合在一起。 設計師牛仔褲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盛行於80年代。這是指以時裝設計師或廠牌名字為商標,一般采用較輕柔細致的丹尼布或其他特殊材質縫製成的牛仔褲。在口袋、接縫處有繡花、裝飾車線或鑲飾等細部設計。售價遠遠高於一般牛仔褲。 牛仔褲自誕生至20世紀70年代,一直是以實用的工作服形式為人們所接受,即便在嬉皮、朋克或好萊塢明星等熱衷於穿牛仔褲的時代,它也並未因此脫離平民角色。而設計師的加入則無論在形象還是售價上,都把牛仔褲提升到接近或等同於高級女裝的地位,流行現象的研究者因此常常把牛仔褲視作由“下”而“上”傳的一種典型服飾。自上個世紀起,美國的上流階層一直以追隨巴黎的服飾風尚為時髦,二戰切斷了美國與巴黎之間的聯係,令美國有了獨立發展的機會,及至70年代後期,美國牛仔褲雖然從東半球風靡至西半球,卻並未因此打破高級女裝傳統勢力一統天下的格局,隻能屈居低人一等的地位。設計師牛仔褲在美國的率先崛起,讓這一切發生了變化,即令向來以時裝之者自傲的巴黎高級女裝設計師也之側目,紛紛建立自己的牛仔品牌路線。 設計師牛仔褲與傳統的牛仔褲相比,有一些令人注目的特點: 由於賣價十分高,它的消費群增加了收入豐裕的城市“雅皮”族或更高收入的有閑階層。他們當然不會穿著相當於高級女裝賣價的牛仔褲去工廠車間勞作,無形中使牛仔褲的休閑意味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logo的設計與位置十分重要,logo是設計師牛仔褲高價位的最強閃光點,也是人們鑒定真贗的最重要的依據。 設計師牛仔褲都偏愛使用新潮麵料,如超薄型、超厚型丹尼布或新型合成纖維。 後整理技術花樣繁多,70年代法國設計師Francois Girbaud首創用石塊磨洗牛仔褲的作舊方法,自此酸洗、雪花洗等新工藝層出不窮。 款式細部設計不循常規,經典的“五袋製”不複被嚴謹遵守,表袋、前袋都曾被取消,後袋裝飾縫線、加固的鉚釘也曾被棄之不用。與牛仔褲的減法相對的是加法,設計師牛仔褲上繡花、手繪、蠟染、加釘、車布等裝飾手法也很常見。 強調性感。它們的目標消費群比較年輕,突出青春活力與性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