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級戶外品牌有哪些
根據統計,2017年德國ISPO展商數量達到了2732家,可見,想要說出哪些品牌可以被稱為戶外頂級並不顯然。更重要的是,每個品牌都有自己專長的領域,因此簡單定義頂級而不劃定範圍並不科學。當然,如今隻要是有點體量的品牌,多數都在努力拓展自己的業務範圍。
還記得剛玩戶外的時候根本沒有聽說過鳥鞋,如今鳥鞋都快爛大街了。但是無論如何,隻要是有品位的品牌,無論如何擴大自己的產品線,都會保持自己的品牌性格不變。入戶外坑後,這些年也折騰把玩過不少大大小小品牌的裝備,想借著這個話題,寫點自己對幾個品牌的認知和實際使用心得。
當然對於品牌認知、審美、感覺這些完全屬於主觀的範圍,每個人的理解和感受可能都不同,希望以此拋磚引玉,裝備大神們各抒己見。 1。 Mammut 猛獁象Mammut是成立於1862年的瑞士戶外品牌。主要生產登山和徒步裝備。旗下擁有戶外鞋子品牌Raichle,睡袋子品牌Ajungilak和滑雪臘品牌Toko。
Mammut是我最喜歡的品牌。我的第一件hardshell, softshell都是Mammut。喜歡小象的首要原因是實在太喜歡他的logo和配色。在沒開始敗裝備的時候,就聽過很多戶外裝備大神對象的評價:騷。最開始除了對於logo很心水外,其實對於象的設計配色並沒有太大的感覺。
但是隨著入了一些裝備後,我才漸漸體會出騷象這一評價的真諦。 舉一個例子,當年出差培訓,在London逛戶外店,看到一款Mammut的抓絨衣做活動5折,那個時候已經掉到戶外坑裏麵很久了,知道這個價格是屬於無論喜不喜歡,不買下來都對不起自己的價格。
但說實話,衣服掛在那,經典的黑色+紅色logo,看起來真的非常樸素,並沒有很驚豔。但是穿到身上覺得版型很好,加上價格,沒有猶豫就拿下了。現在這件衣服穿了4年了,越來越覺得騷氣,我理解的騷氣是,不隻體現在服裝用色多樣性上麵,還在於版型,在於顏色的搭配。
小象的萬黑叢中一點紅的經典設計,真的越看越順眼。 當然前麵說的都是外觀,戶外裝備(服裝也屬於裝備)不能停留在如此膚淺的層麵,更重要的應該是功能性。我的使用感受,入手的所有猛獁象裝備中(前後幾十件,從上到下,從裏到外),沒有任何一件讓我失望過,從未。
對於裝備功能的重要性,第一次深刻體會是在2013年,幾個小夥伴去爬雲蒙山,途中遇雨。我和另外一個大學室友穿著兩個不同國產品牌的衝鋒衣(都是那種很厚很重帶可拆卸抓絨內膽的三合一),兩款衣服當時都是700左右,產品介紹上都有注明防水。那天的雨其實一直不是很大,但是從大約1/3山腰處之後一直都在下。
淋雨半個小時的時候,室友的衣服首先淪陷,雨水已經滲進衣服裏,這個時候我的衣服沒有透水,但是可以看到,衣服表麵的拒水性已經被攻克,形成不了荷葉效應,雨滴在衣服表麵留下斑點。之後不到20分鍾,我的衣服也開始向內層滲水,整個衣服完全濕透了,等到了山頂衣服已經結冰,又重又冷,苦不堪言。
與這次經曆相對應的是,去年去五台,由於查天氣顯示無雨,就帶了一件Mountain Hardwear(是的,我知道現在在寫猛獁象,請接受亂入,為了舉個栗子)的很薄的衝鋒衣,說是衝鋒衣,其實質地非常柔軟,沒有Goretex膜,用的自家研發的防水膜,帶著它完全是因為其夠輕量。
在五台的第二天,天氣突變,大雨+大風,而且風向不定。那次在雨中行進至少5個小時,這樣一件超輕的衣服,完全經受住了這場裝備檢驗!這件衣服也是在國外入的,當時由於新款,折合人民幣1500元,後來打折要便宜不少。對比兩次經曆,我想說的是,如果真的是玩戶外運動,那麼一定要重視裝備的功能性,都說裝備關鍵時刻能救命,聽起來可能危言聳聽,而且從概率的角度講,那種極端危險的情境也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誰又能保證這種小概率不發生在自己身上呢?這也是我平時給真的玩戶外的朋友推薦裝備時經常說的,裝備要不然就不買,如果買就入頂級範疇的,否則花的都是冤枉錢。
比如當年我那件700的三合一,在戶外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就是屬於浪費了,而稍微加點錢就可以入件真正能用的裝備。 這個例子說了這麼多,可能會給新驢帶來一種錯覺,就是衝鋒衣隻有防水才是好的,其實這不是我要說的。防水隻是衝鋒衣好的必要條件,如果單純說防水,那麼入雨衣好了。
還有很多其他指標來評價衝鋒衣,比較重要的還有透氣性,重量,設計等等。不同的Goretex膜價格差距很大,主要體現的其實不是防水,因為所有的Goretex膜都可以防暴雨,差異主要是透氣性,隻要是玩過戶外的應該都知道透氣的重要性,就不展開了。 說了這麼多與小象品牌無關的,現在該回到主題了。
總結一下,對於我所擁有和使用過的Mammut這個品牌的裝備,無論是功能還是設計,都是我最喜歡的(思考良久,應該有之一)。其實有衝動挑選幾個主要的Mammut裝備詳細寫一寫感受,但是感覺工程還是比較浩大的,等有時間和心情的時候再說了。 2。 Arcteryx 始祖鳥始祖鳥是成立於1989年的加拿大戶外品牌。
現在被芬蘭公司Amer Sports收購。是的,沒能脫俗,相信許多人寫戶外品牌都會寫這兩個。鳥和象在戶外圈向來是談論焦點。我經手過的鳥的裝備沒有象多,鳥包,硬殼,軟殼,棉服,速幹等都有用。整體感覺同象一樣,鳥的東西在質量上麵不需要擔心,隻要產品介紹裏麵涵蓋的功能,幾乎都是這個功能最好的實現。
還是舉一個栗子,入過一件Epsilon LT。其實之前聽過不隻一人評價這款衣服不倫不類,沒有功能性可言。入的原因也是遇到比較好的折扣加之心水它的樣式加之想要小馬過河自己實際體驗一下。結果確實沒有讓我失望。這樣一件並沒有windstopper防風膜的衣服,實際的防風效果並不像之前聽到的評價。
一次在山頂的風力幾乎將我吹倒(65kg),但是這件衣服完全防住這個級別的大風。雖然衣服不是water proof, 但是表麵的water repellent在短時間大雨的情況下也能保持荷葉效應沒有浸水。絕大多數真正的戶外品牌在防水這件事情上劃分的都是很清晰的,water proof還是water resistant都是明確注明的,這兩者可是決然不同的。
但是一些國內品牌在這件事情上故意混淆視聽,其實隻是具有拒水性,但是卻都統統表明防水透氣,結果就是前麵舉得那個栗子。這裏想說,對於鳥的東西,即使是這樣一件並沒有明確劃定使用範圍的裝備,我的實際體驗也是極好的。(鳥的很多裝備都是明確劃定使用場景和功能特性的)。
3。 Patagonia 巴塔哥尼亞Patagonia是成立於1973年的美國戶外品牌。logo是從巴塔哥尼亞看到的Fitz Roy峰的輪廓。 之前一直聽說Patagonia這個品牌的內衣(Base Layer)很不錯,體驗之後就愛不釋手。
現在無論日常還是出去爬山,需要秋衣秋褲的時候,都是C4。個人覺得巴塔的C4比鳥的Phase穿著體驗要好。畢竟是貼膚的一層,因此感受最直觀。C係列使用的Porlartec材質內層有羊毛的小方格,方格之間有導汗槽。這樣的設計在寒冷的環境可以通過小槽中的空氣增加保暖性,在出汗的情況下還能夠增加透氣使得衣服不會僅僅貼在身上。
在寒冷的環境中,透氣性比保暖性還重要。相信所有冬天出去露營過的都會有深刻體會。如果汗液不能夠很快速排出使得衣服濕透貼在身上,冷風起,透心涼。 巴塔最著名的產品主要是抓絨和羽絨,我的使用體驗也都是名副其實,暫且不展開。之前有一款巴塔的短褲,看材質說明就是普通的棉+滌綸,但是穿著體驗非常舒服,配色也夠風騷,所以後來又入了一件同款。
可見,這個量級的品牌,即使是在不是主打產品上,也可能有驚喜。 巴塔的設計給我的感覺就是進可攻退可守。有些產品非常大膽前衛,都已經不像戶外品牌,但是有些產品又非常內斂。但是在功能性上,起碼目前為止我的體驗也是不較鳥和象差的存在。 如果說基於我目前的裝備使用經驗選出三個最喜歡的品牌,我會選出前麵三個。
當然這裏討論的主要圍繞在服裝上麵。戶外裝備這個命題太廣了,不同的領域都有不同的出色品牌,不想擴展了。 最後還想說一點關於裝備我理解的common sence。 對於想要玩戶外運動的朋友,在選購裝備時候,如果經濟條件允許,那麼千萬不要折中,選最頂級的不會錯。
對於有預算壓力的朋友,那麼就分清主次,對於必須的裝備,比如你要徒步露營,剛開始你不可能直接去雪山,那麼必須的也許隻有背包帳篷睡袋徒步鞋,這幾樣一定不要吝惜。對於軟殼硬殼手套頭燈等等,如果開始沒有足夠預算可以不入,等到預算充足了再擴充。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