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訂單管理流程?
1、業務接單信息的確認
這一個控製動作對於企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特別是結構性定製型企業要特別注意。當訂單接入的時候,業務要跟客戶確認好訂單信息,比如包材信息、產品的結構性功能信息、產品的尺寸以及性能信息,這些信息都是需要業務在接單的過程當中,深入了解的內容,然後還要根據企業的生產能力做一些評估等方麵的工作。
在訂單接入的時候,業務跟客戶之間要做一個確認書,確認書裏邊的內容包括產品的性能、數量、規格等。每一家企業可以根據產品的不同做不同類型的確認書,將相對常規化的部件和尺寸明確出來,像家具企業,你可以分為班台、小櫃、文件櫃等方麵;像五金企業,你可以分為底盤、外觀、包裝等方麵,然後可以用非常標準化的表單把這些內容標識出來。
再比如,做門的企業,你有什麼樣的門頭,什麼樣的門扇,多大的門框,多厚的板材?都可以讓技術部用標準化的表單把這些內容標識出來,然後業務部在跟客戶溝通的時候,就能夠像做設備點檢一樣,一項一項地跟客戶進行確認。
2、產品的評審和確認
很多企業的業務團隊,對企業的技術了解,產品了解,並沒有那麼專業,所以在了解到了客戶的需求以後,業務從客戶那裏拿到訂單以後,要跟技術部、生產部進行產品的評審和確認工作。
從技術層麵、質量要求層麵、生產工藝操作層麵來對產品進行評審和確認,從而明確這個訂單中的產品能不能做,需要注意的方麵有哪些?
3、業務將技術、品質、生產部門的確認結果跟客戶進行再確認
業務將訂單信息跟技術、品質、生產部門確認以後,要將確認後的結果及時地跟客戶進行有效的溝通。溝通完以後,要讓客戶在訂單確認書上簽字,這樣再次的溝通和確認,也就是責任的劃分。
我曾經多次看到企業在產品生產的過程當中,還在跟客戶商討產品變動的問題,確實很多時候是客戶突然變動,但是通過分析,朗歐老師發現,責任不清是最主要的問題。很多時候,業務講客戶在變,而業務本身對客戶的需求並沒有精準理解,退一步講,就算是客戶在變動,業務隻是起到傳達的作用,也會給企業的生產造成非常大的浪費。
所以,業務將技術、品質、生產部門的確認結果跟客戶進行再確認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這樣做了以後,再出現變動,是客戶變動,客戶就應該承擔返工的費用,是業務部門沒有了解到客戶的需求,業務部就應該承擔這個責任,是品質、技術、研發以及生產部門沒有做好相關的確認工作,這些職能部門就應該承擔訂單更改的責任。
4、召開產品評審會
召開產品評審會,是每一個定製型企業必須要開的會議。有些企業把產品評審會跟生產協調會合在一起開,在生產協調會結束後花10-20分鍾的時間召開產品評審會,這些方式都是可以的,很多企業稱之為新品通氣會、產品發布會等。
某個訂單接入以後,產品的特性以及要求確認好以後,跟大家做一個通報,一方麵可以讓客戶的需求能夠有效地傳達下去,另一方麵也算是針對這些產品做一個簡單的培訓。從而最大程度上避免產品從訂單接入到出庫的這個過程中,因為溝通不暢、信息確認錯誤而造成產品的不斷更改,不斷調整。
5、將非標標準化
非標標準化,是很多企業,特別是結構性定製型企業需要做的關鍵一步。比如,做家具的企業,很多客戶需要定製產品,因為房間的高矮、大小不同,他需要的櫃子尺寸就不同;再比如,做門的企業,每一戶所需要門的高度、寬窄以及花型都可能不一樣,這樣的產品如何才能順利生產呢?企業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產品裏麵的常規部件進行標準化,像家具產品裏麵的小櫃子等部件,這些部件都是可以標準化的。
在設計的時候要刻意去做這樣的設計,同時業務在跟客戶溝通交流的時候也要將這些標準的部件提供給客戶,讓客戶選配。產品外麵的尺寸可以定製,但裏麵的標準部件是拚接性的,用標準件的拚接而達到客戶需求的定製。
這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企業需要去做的一個重要工作,這就要求業務要跟研發、技術、生產部門進行有效的溝通和銜接。如果不能做好這個前期的工作,企業在後麵的生產過程當中,就會出現產品頻繁的更改,業務、生產、技術處理異常的時間會變得很長,從而拉長了企業的生產周期,拉低了企業的訂單準交率,造成客戶滿意度下降,客戶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