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服的來曆?

2022-05-01 牛仔帽

1、來曆:

最早牛仔褲的出現,源於某個靈機一動的創意。那是在1853年,正是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最風行的時候。

淘金的工人們一直抱怨普通的褲子磨損得太厲害,也裝不下淘來的黃金顆粒。於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發了用滯銷帆布製作一種不易磨損的工裝褲的想法。

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現在最常見的藍色,而是棕色的,而且褲腰也裁剪得很高,便於工人們把它穿在普通褲子的外麵。

為了加固,在褲兜和褲門處都使用了嶄新的銅紐扣―――這已經成了牛仔服裝裏一種曆久不變的標誌性元素。

2、發展:

利維・斯特勞斯(Levi Strauss)被公認為是牛仔褲的發明者。 1850年,他所創立的利維公司(Levi`s)生產的501牛仔褲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褲的鼻祖了。

30年代中期 ,在美國中西部農業地帶幾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褲第一次被帶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從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製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

戰後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於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

於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娛樂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50年代期間的著名電影如《無端的反抗》、《天倫夢覺》等,片中的主角都穿著舒適、大方的牛仔褲,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導潮流的影響下,牛仔褲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的標誌。

擴展資料:

一、牛仔服簡介:

1970 年代曾風靡全世界,現已成為全球性的定型服裝。其麵料多用堅固呢製作,款式已發展到牛仔茄克、牛仔褲、牛仔襯衫、牛仔背心、牛仔馬甲裙、牛仔童裝等各種款式。

牛仔服以其堅固耐用、休閑粗獷等特點深受各國人民喜愛,雖然它的整體風格相對模式化,但其細部造型及裝飾則伴隨著流行時裝的周期與節奏,不斷演繹和變化。

其實,牛仔褲雖然產生於美國,但並不是牛仔們的最先發明,也不是牛仔最典型的服裝。當年牛仔的形象是:頭戴墨西哥式寬邊高頂帽-―牛仔帽,身穿短緊身、口袋多、緊束袖的牛仔衣;頸圍鮮豔的大方巾;足蹬長筒皮靴――牛仔靴。而今日流傳最廣的是牛仔褲。

牛仔曾被譽為當年西進運動中的“馬背英雄”。他們是一群勇敢、耐勞、機敏、富有開拓精神的勞動者。為了勞動的需要,牛仔服使應運而生。

它的最大特點是堅固、多用。牛仔帽白天可以遮烈日風雨,休息時可以折起來當枕頭,渴了還可以卷起來舀水狂飲:牛仔衣穿上方便利落,口袋可裝很多東西;高筒靴不怕泥濘載道。

是為了長途跋涉和勞動的方便。

最有特色和用途最多的是牛仔的印花大方巾。牛仔們雖已放棄佩帶大方巾的習慣,但不久前大方巾還是他們形影不離的必需品。

印花大方巾是在單一的底色上印著一些色彩鮮豔的小圖案,最常見的底色是紅色,也有藍色和黑色。大方巾的材料分棉布和絲綢兩種。絲綢的更為牛仔所喜愛。

二、分類

1、按褲型分類,可分為:

(1)直筒型: 牛仔褲最基本的款式,如Levi's501、EDWIN503、Lee101等牌號

(2)瘦窄型: 強調體姿優美的款式,如Levi's606、EDWIN502、Lee301等牌號

(3)小喇叭褲管型: 考慮到穿高幫鞋時的方便,褲管稍大,如Levi's517、EDWIN101F、Lee102等牌號。

(4)大喇叭褲管型: 七十年代風行一時的款式,膝蓋以下的褲管極大,如Levi's646等牌號

(5)經典的紅布邊褲: 如EDWIN505牌號

2、按腰際線的高低,可分為:

(1)高腰牛仔褲: 褲腰位於肚臍以上,70-80年代在華人地區廣泛流行

(2)中腰牛仔褲: 褲腰位於肚臍以下,胯骨以上,是如今最為常見的牛仔褲款式。

(3)低腰牛仔褲: 褲腰位於胯骨以下,低腰牛仔褲多為女士款式,但追求性感效果的男士牛仔褲也常有低腰或中低腰款式出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牛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牛仔服

  提起牛仔服,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牛仔褲。其實,牛仔褲雖然產生於美國,但並不是牛仔們的最先發明,也不是牛仔最典型的服裝。當年牛仔的形象是:頭戴墨西哥式寬邊高頂帽-―牛仔帽,身穿短緊身、口袋多、緊束袖的牛仔衣;頸圍鮮豔的大方巾;足蹬長筒皮靴――牛仔靴。而今日流傳最廣的是牛仔褲。  牛仔曾被譽為當年西進運動中的“馬背英雄”。他們是一群勇敢、耐勞、機敏、富有開拓精神的勞動者。為了勞動的需要,牛仔服使應運而生。它的最大特點是堅固、多用。牛仔帽白天可以遮烈日風雨,休息時可以折起來當枕頭,渴了還可以卷起來舀水狂飲:牛仔衣穿上方便利落,口袋可裝很多東西;高統靴不伯泥濘載道。  是為了長途跋涉和勞動的方便。  最有特色和用途最多的是牛仔的印花大方巾。今天牛仔們雖已放棄佩帶大方巾的習慣,但不久前大方巾還是他們形影不離的必需品。印花大方巾是在單一的底色上印著一些色彩鮮豔的小圖案,最常見的底色是紅色,也有藍色和黑色。大方巾的材料分棉布和絲綢兩種。絲綢的更為牛仔所喜愛。  對牛仔來說,印花大方巾的用途實在太廣泛了。他們清晨去水塘邊洗臉可用來擦臉;套馬時可用來當馬的蒙眼布;為小牛烙標記時可用來拴小牛的雙腿;入夏可以遮擋陽光;冬季可以防止凍傷;騎馬奔跑時,可以用來遮住口鼻,遮擋塵土;飲水時,可以把大方巾蓋在水麵上,隔而飲之,起過濾作用。牛仔們還把大方巾用作接杯盤的毛巾、互相聯絡的信號以及受傷時的繃帶。他們習慣於每到一個水塘總要把大方巾洗幹淨,然後拿在手中或頂在頭上,騎馬走著,讓風吹幹。遇到天氣炎熱.他們還把濕方巾圍在帽子下解暑。  早期得克薩斯州南部布臘索斯河邊的愛爾蘭人認為,大方巾還能幫助人們找到淹死的牛仔。他們把方巾丟入牛仔淹死的河裏,認為方巾沉下去的地方就是屍體所在的地方。許多牛仔死後,臉上都蓋著一塊幹淨的大方巾。長眠在西部的曠野中。難怪有人把牛仔的印花大方巾稱為西部牧區的旗幟。  牛仔褲是19世紀50年代開始在美國西部出現的,它最初並不是牛仔的褲子,而是為淘金工人發明的服裝。  19世紀40年代末,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美國掀起了淘金熱。一個名叫利維.斯特勞斯的布商也來到了舊金山。不久,他聽說淘金工穿的棉布褲極易磨破,大家叫苦不迭。斯特勞斯靈機一動,用隨身攜帶的厚實的帆布裁製出低腰、直褲腿、窄臀圍的新式褲子,大受淘金工的歡迎。由於這種褲子堅固耐用,穿上顯得精幹利索,博得牛仔們的喜愛,很快就在他們中間流行起來,從此便成為牛仔們的特色服裝。利維・斯特勞斯也就此發家,於1871年申請專利,並成立了“利維.斯特勞斯公司”,目前它已成為國際性公司,銷售網遍布世界各地。  60年代末期,牛仔褲又有新發展,出現“石洗”牛仔褲。即把新褲連同小石塊一起放在洗衣機內揉搓,使新褲變成“舊褲”,而更加軟和貼身。這種“舊褲”比新褲還貴。近年來,牛仔褲在歐美國家的銷售量已出現頹勢,但在第三世界國家仍然方興未艾。  牛仔褲的發展史  1872年--始創用金屬鉚釘加固的牛仔褲501。  1905年--加上第二個後袋,至此牛仔褲有五個口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1925年, Lee推出世界上第一條拉鏈牛仔褲。  30年代,是牛仔褲的初始流行階段。  40年代,作為軍需品,牛仔褲在戰場上充分發揮了其結?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湍?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優良特性。  叛逆的50年代, Lee Cooper將女裝牛仔褲拉鏈從側身改至中間,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和爭議。  輕鬆時髦的60年代,美國出現了嬉皮,英國出現了朋克,這些玩世不恭的青年給牛仔裝加入了遊戲精神和叛逆色彩。服裝不再單純為了美,更為彰顯個性。  豪放的70年代,牛仔褲文化成為主流,貴族與社會名流也將之收藏於衣櫃中,不再對其有階層的偏見。70年代末,牛仔褲傳入我國,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  80年代,經濟繁榮、思想活躍。牛仔褲被故意撕破,裂口、破洞、毛邊成為最流行的標誌。  返樸歸真的90年代,重視環保、價值反思使牛仔褲的潮流趨向純正、樸實。紅布邊、不石磨、二手貨的流行,體現了世紀末牛仔裝的回顧與懷舊。  %C5%A3%D7%D0%3B%B7%FE%3B%B5%C4%3B%C0%B4%C0%FA&url=http%3A//www%2Esweetbird%2Ecn/html/jeans%2Ehtm&b=0&a=83&user=baidu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