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的船形帽為何隻戴了三年就被換掉?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單,主要對船形帽有不好的看法。
船形帽是55式軍服的標配,陸軍和空軍士兵的夏帽都是船形帽。
但是,從55年開始裝備部隊以後,很多戰士和群眾都看不慣,反對船形帽。
到了1959年,我軍就廢除了船形帽,改為解放帽。
其實船形帽還是挺不錯的。
二戰蘇軍戰士都是船形帽,看起來很瀟灑,也很漂亮。
當時歐美大部分軍隊,都配發船形帽。
沒想到,船形帽下發以後,戰士和群眾都不滿意。
為啥?
很簡單,以前蘇聯大兵、美國大兵都帶著船形帽,在中國沒做過什麼好事,群眾普遍對他們比較反感。一些國軍士兵也帶著船形帽,他們是敗軍之將。
解放軍士兵對此意見很大,一些人直接說:怎麼和美國鬼子,國民黨反動派戴同樣的帽子?咱們是工農的軍隊,怎麼能學這些人?本來的解放帽不是很好嘛?
另外,船形帽的佩戴也有問題。
船形帽不能和普通帽子一樣正著戴著,要向右偏一些。
這種戴帽子的方式,讓士兵和老百姓覺得很流氓氣,以往隻有地痞流氓或者兵痞,才會這麼戴帽子。
同時,這樣戴帽子以後,會露出半個腦袋,士兵們又認為不實用:腦袋在帽子外麵被太陽曬!
為此,很多士兵都不願意戴帽子,寧可光著腦袋。
因為士兵群眾很不滿意,到了1959年我軍又恢複了解放帽,廢除了船形帽。
1958年7月《關於修改服裝製式的決議》決定:陸、空軍士、兵的船形帽改為解放帽,自1960年開始實施。
對這個船型帽印象最深的是《許世友下連當兵》的劇情,1958年首批30位將軍響應主席號召,深入基層部隊跟戰士一起站崗放哨,戴的就是船型帽,說明58年還在使用。老實說,這帽子真心不好看。整個二戰期間,軍裝的難看程度如果排出個前三的話,蘇軍製服一定上榜。
刻薄點說,蘇軍的船型帽美觀度甚至不如日本鬼子的“戰鬥帽”。
結果1955年授銜以後,不僅是軍銜體係,解放軍的“五五式”軍服也幾乎照搬了蘇聯,軍官的還湊合,但條例規定陸軍和空軍男性士兵的夏常服須佩戴船型帽,定裝之後,既不威武,也讓廣大戰士反應非常強烈,甚至引發了一場波及全軍的爭論。
當時的提法是人民軍隊要走向正規化、現代化和製度化,鑒於形勢,可以仿照的也隻能是蘇軍,所以從服裝到軍事條例全盤模仿,這就有點過了。戰士反感船型帽的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剛打完解放戰爭,國民黨軍隊和駐紮大城市的美軍,在沒有戰勤任務時是戴船型帽的,解放軍戰士對此記憶猶新,這是敵人的衣著特征,所以從心理上比較排斥。
二是船型帽需要“歪戴”,不符合中國的傳統審美,尤其作為嚴肅莊重的部隊製式軍帽,體現不出威武感,反而是很“隨便”的裝束,這也難怪,美國本來就稱之為“軍便帽”,因為大簷帽不能直接戴鋼盔。
三是懷念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帽”,畢竟那是從紅軍時期的八角帽演化而來,並且自解放戰爭起佩戴了近十年光景,還是有感情的。同時,中國人還是比較認可有簷帽,這也是部分因素。
因此不少戰士通過座談和寫信的形式,向上級反映情況和表達訴求,1957年5月30日《解放軍報》以“軍內外對船型帽有意見”為題刊登了若幹戰士來信,使帽子問題的爭論達到高潮,主持軍委工作的彭總在視察基層部隊時也不斷聽取了意見。
其實,還有個深層原因,那就是政治形勢的變化,從1956年赫魯曉夫所做蘇共二十大報告起,中蘇關係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中蘇之間的爭論到1958年已經公開化,船型帽的複製也成為軍內“反教條主義”的燃點之一,茲事體大,隻引不敘,總之解放軍去掉蘇軍烙印已成為趨勢。
因此在1958年夏天,軍委擴大會議決定取消船型帽,重新換發“解放帽”,考慮到後勤部門尚有大量庫存,為避免浪費,擬於1960年正式換發。實際從1959年春季起,已經有部隊開始換發解放帽了,全軍換發到1960年才告結束。
因此船型帽的條例使用時間為三年多,實際使用時間大約五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