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在行軍作戰時,軍帽兩側為何會有幾塊垂布?
日軍的“屁簾兒”奇醜無比,卻是天皇的“恩賜”,並避免了日軍大量的非戰鬥減員!其功能類似於豬八戒的招風耳。八路軍的軍帽有類似功能卻非常美觀!
日軍的這種設計,並非日本的獨創,具有獨特的功能。甚至在中國軍隊的軍帽上,也有類似功能的設計,但要美觀許多。
下麵我為您詳細解釋,日軍為什麼一定要用幾塊黃尿布,耷拉在帽子邊上。
日軍軍帽垂布,是天皇的所謂“恩典”。日軍軍帽兩側的垂布,設計非常奇葩。和三八式步槍一樣,是二戰日軍的標配,通常被稱為“帽垂”。
有一種說法,說是日本人怕被中國軍隊的大刀砍頭,所以專門設計在軍帽兩邊加帽垂,可以緩衝大刀歡殺的力量。這種說法絕對沒有任何依據,因為憑借幾片布片,根本無法抵禦大刀劈砍的威力。
那麼這幾塊奇醜無比的布片,最初是如何裝備到日軍部隊中來的呢?
1874年,日軍侵占我國台灣省後,台灣的愛國軍民發誓“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情況下,與入侵的日寇展開了殊死鬥爭,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持續數十年的頑強抵抗。
駐台日軍在“清剿”抗日武裝的同時,深受台灣蚊蟲叮咬之苦。由於台灣屬於偏熱帶性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變化快,蚊蟲很多,給日軍造成了許多非戰鬥性減員。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7月,日本天皇為了表現自己體恤“臣民”,進一步開展侵略戰爭,頒布了所謂的“天皇敕令”,給台灣的日本駐軍配發“軍帽垂布”。
1900年,日軍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也佩戴了這種有帽垂的軍帽。
這種獨特的設計,把整塊布分成幾塊,帽子上方有三個通氣孔,後麵有繩帶。後來幾經修改,1938年6月,日軍士兵配發陸軍略帽,將“軍帽垂布”隨同發放,在帽子後下方有四塊布片,耷拉在帽垂上,走起路來隨風飄揚。
作用不大的功能和日本人奇怪的審美觀。這麼做的作用主要有4點:
一是防止蚊蟲叮咬。在行軍途中,可以自然飄動,在日軍作戰的亞熱帶地區,氣候濕熱、蚊蟲肆虐。這樣就可以多少趕走一些蚊蟲叮咬。
你要說這種設計效果有多大?當然不可能完全趕走蚊蟲。對頭頸部多少有一點保護作用。
二是便於空氣流通。這種設計,相當於豬八戒的招風耳,通過帽垂不停地擺動,也促進了空氣流通,便於散熱,在悶熱的雨林天氣作戰,增加舒適性。
三是可以遮陽。帽子上有了這種布片,多少也可以遮擋一些陽光。
四是應急作用。戰場上,在士兵受傷時,經常不能及時找到幹淨的布,用來包紮傷口。這種布片雖然衛生狀況不佳,關鍵時刻也能扯下來應急,包紮一些不太嚴重的傷口,起到止血的作用。
日軍在亞熱帶地區作戰,尤其是在緬甸、英帕爾等叢林地區,由於蚊蟲叮咬造成疾病而導致的非戰鬥減員很多。有了這種布片,有效降低了日軍的非戰鬥減員。
有人估計,在整個二戰期間,由於裝備了這種布片,減少了日軍大約10萬人的非戰鬥減員。我認為這個統計並沒有太多的依據。
照我看來,這種布片,不能否認它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所起的作用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你想想看,行軍途中,如果汗水、雨水把這些布片打濕,再加上天氣悶熱,這些潮濕的布片,貼在頭頸部的皮膚上,能有多舒服?所以這種設計並不是很受歡迎。
日軍的這種奇葩裝備,除了實用功能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奇怪的審美觀,他們認為這些布片迎風飄揚,比較拉風、“威風”。
在日本武士時代,日本武士就有一種稱之為“陣笠”的裝備。日本武士佩戴一種四周垂下布條的鬥笠。這種布條主要功能是遮陽,同時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
因此,日本人在設計之初,除了參考借鑒當時法國軍隊的設計,也借鑒了古代武士“陣笠”的設計風格。日本人認為:這種設計好看、威風,能夠展示他們所謂“皇軍”的“形象”。
並非日軍首創。頭上用布匹包紮,在中國古代叫“幘”,唐朝以後稱為“襆頭”。中國古代打仗時,士兵們在頭上,就經常會包紮著一些布匹,式樣五花八門,古代士兵的頭巾,包裹士兵整個頭部,具有一定的防護功能,同時也能防止蚊蟲叮咬,關鍵時刻可以用來包紮傷口。清朝李鴻章的北洋水兵,頭頂上也裹著布片。
在軍帽兩側加帽垂這種設計,法國人,德國人都曾經使用過,更不是日本人的發明創造。
法軍為了防止士兵被陽光暴曬,從而灼傷皮膚,特別設計在帽子的後麵加裝布片,主要目的是防曬和防止蚊蟲叮咬。法軍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強大的陸軍部隊。因此在明治時期,日本組建近代陸軍,口號是“全麵西化”,對部隊的著裝進行改革,仿效了法軍的訓練方法和服裝樣式。
與此設計類似的是德軍的“德式山地帽”,國民革命軍的軍帽,就參考了這種設計。
全麵抗戰爆發之前,國民革命軍得到了大量的德式裝備。其中,德式山地帽的設計,也就被大量列裝國軍。
全麵抗戰開始後,駐陝北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之後根據國軍統一編製序列,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也開始佩戴這種設計的軍帽。
抗戰初期,國民黨向八路軍和新四軍發放“青天白日”帽徽。後來隨著抗日戰爭進入中後期,國共雙方頻繁發生摩擦,國民黨停止或者延遲發給八路軍和新四軍裝備,也基本不再發放“青天白日”帽徽。因此,八路軍帽子上一般不再有“青天白日”的帽徽,而隻以兩顆扣子作為代替。
而這兩顆扣子是可以解開的。如果解開扣子,就可以把帽子兩邊擋耳朵的部分放下來,可以遮擋蚊蟲叮咬、遮陽,天冷時,又可以護住耳朵禦寒。這種設計比較美觀。可放可收,非常人性化。
並非全部日軍配備。配發軍帽垂布,主要是抗戰時期的日本中國派遣軍和日本南方軍。其作戰區域主要是在東南亞地區和中國南方地區。在華北戰場作戰的日軍,由於沒有那麼多蚊蟲,所以很少配發。
而日本關東軍,則基本沒有配發這種裝備。因為關東軍在中國的東北地區作戰,氣候相對寒冷,沒有熱帶雨林,沒有那麼多的蚊蟲叮咬,平時也很少有太陽暴曬,所以不需要有這種裝備。
以前看過一個資料,說是日軍軍帽後麵的那兩片布是為了防止蚊蟲叮咬的!因為軍人打起仗來,什麼地方都去,比如在野外埋伏或是宿營,都有很多蚊蟲,那兩塊布就是保護後頸的。
如果是在行軍當中,走起路來(或者是跑步衝鋒時),那兩片布片也是隨風飄蕩的,這當然是能起到驅趕蚊蟲作用了!
我認為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鬼子鬼點子多啊。
你的看法呢?
謝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