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ny帽子是什麼牌子?
lany帽子是ins上比較火的帽子,其中的la代表洛杉磯道奇隊,ny代表紐約洋基隊,品牌是屬於mlb美國職業棒球盟
美國西部牛仔經常玩那些運動
西部牛仔常年騎在馬背上放牧牛群,個個練就了一身超群出眾的馬上功夫和馴牛技藝。這些昔日勞動技藝的競爭,後來演變成了饒有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
牛仔馬術、馴牛比賽有好幾種,一種是:“駕馭劣馬”;誰能在馬背上呆10秒鍾不被馬摔下來,就能得滿分。
比賽者通過抽簽決定騎哪匹馬。所有的馬都是未經製伏、野性未馴的野馬。比賽者先在馬欄中跨上馬鞍,踏上馬蹬,抓住韁繩。哨聲一響;欄門打開,野馬立刻掙脫束縛,飛騰而出。它一會兒前蹄騰空,一會兒後蹄朝天,對騎在它背上的人大發雷霆;大有不摔死騎手不罷休之勢。
這時騎手在馬背上前仰後合,險象迭出。一般的騎手三四秒鍾便會墜於塵埃之中,也有那身手不凡的比賽者,靈活矯健,安坐馬背,能夠得到滿分。這種比賽十分危險,可怕的還不是摔下來,而是下得不利落。因為野馬把人摔下後,不肯善罷甘休,還要狂奔一陣。如果下得不利落,沒能迅速把腳抽出馬蹬,就會被野馬拖傷,甚至拖死。
還有一種比賽是“騎牛”比賽,規則同騎馬一樣,也是堅持10秒鍾者為勝。這種比賽的危險程度比騎馬比賽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騎牛無鞍也無蹬,騎手隻能坐在光禿禿的牛背上;完全靠兩腿夾緊牛身來掌握平衡。比賽一開始,牛便大發“牛脾氣”,上竄下跳,凶狂不亞於馬。
而且騎手被摔下後,牛還往往撲上來,用角頂人,牛仔落地後必須迅速跳開,以免做了“角下鬼”。這種比賽得滿分的人很少。
再有一種比賽是“騎馬套小牛”。它起源於牛仔平日的勞動,是他們的基本功。比賽開始後,小牛從欄中飛奔而出。賽者騎馬追逐,並拋出繩圈套住小牛的脖子,然後翻身下馬,迅速按住小牛,捆紮它的四蹄。
從套牛開始到捆好,要求也是10秒鍾。所以參賽者必須騎術精良,能騎馬飛馳,又須手疾眼快,能一下套準小牛並把拚命掙紮的小牛撂倒在地,捆住四蹄。
。
牛仔的來曆
美國牛仔的出現與西班牙的殖民擴張不無關係。西班牙人在飼養和馴服牲畜方麵很有一套,在16世紀的殖民過程中,他們將這一傳統還帶到墨西哥,後來又傳到包括得州在內的美國西部,牛仔、駿馬、長角牛、牧場勾勒出美國原始西部生活的主旋律。據記載,早期的得州牛仔中,非洲裔黑人、拉美人占絕大多數,並且處於社會底層。
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牛仔主要集中在牧場上,他們要放牧、交易牛群,還要負責維修柵欄、管理牧場設備等,工作相當辛苦。
遊牧生活決定了牛仔在穿著上與眾不同,典型的牛仔總是頭戴氈帽、腳蹬馬靴、腰掛匕首和短槍,其裝束絕對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更注重實用性,如高跟馬靴主要是為了防止腳從馬鐙中滑出來;結實耐磨的牛仔衫則是為了防止穿行灌木叢時被撕破。
由於經常走動,他們所帶的物品都集中在馬背上,數量少而精,而且一物多用,如手帕既要擦汗,又要洗臉,還要當抹布。值得一提的是,馬鞍是牛仔最重要的行頭,他們到牧場找工作時,可以不騎馬但絕對不能沒有馬鞍。據說當年10塊錢的馬配100塊錢的鞍並不是稀奇的事。
到了19世紀70年代,隨著鐵路的修建以及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牛仔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活動範圍逐步縮小,社會角色也逐漸弱化。從真正意義上講,牛仔時代在曆史上隻持續了幾十年。
到了21世紀,原汁原味的牛仔幾乎見不到了。
汽車成了每個家庭的必備品,馬作為交通工具的情況即使在偏遠農村也很少見到。記者在得州生活多年,到過很多牧場,但那裏隻有牛沒有“仔”了。不可否認,現代化把牛仔送進了博物館。美國勞工部2003年的工種分類中,牛仔仍是其中之一。不過有趣的是,在9730名“牛仔”中,連與羊、豬、雞沾邊的農戶也被算在內。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好萊塢影片中,牛仔多是身材高大威猛的白人,而且他們總是與十惡不赦的流氓相對抗,突顯了牛仔的仗義和豪放。確實,得州牛仔粗獷、直爽、灑脫的風格代表了美國一代牛仔的形象,即使是現在,提起得州人,就會想到他們不屈不撓的性格和凡事不服輸、不放棄的脾氣。
但在美國,“得州牛仔”這個稱呼也有行事野蠻衝動的貶意色彩。小布什做事一向粗線條,就時常被戲稱為“得州牛仔”。
美國西部牛仔的傳奇故事一直是好萊塢受歡迎的題材,有部電影《城市鄉巴佬》描述了現代人對西部原始生活的向往。有意思的是,在得州,皮卡車是最受牛仔歡迎的交通工具。
這種車不僅內部寬敞、而且底盤高,馬力足,開起來轟轟作響,奔馳在煙塵四起的牧場石子路上,顯得“牛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