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的曆史變遷 牛仔的曆史變遷過程
一、郵政的曆史變遷?
我國郵政的發展由古代的郵驛與烽火台通信到古代民間的通信組織,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郵政 ,以及全國解放前郵驛、民信局、僑批局、客郵、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相繼並存的混亂局麵。
清朝統治結束後由中華郵政到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人民郵政,最後由建國以來人民郵電事業發展至今天的中國郵政。
二、汾河的曆史變遷?
汾河水係受呂梁山、太行山等經向構造體係的影響,在一連串的地塹盆地中發育成河。
古老的汾河更長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遠流長,貫穿著忻定、太原、臨汾、運城等四大盆地,穿過中條山南流,於平陸縣茅津渡入黃河。
後經喜馬拉雅運動,首尾均遭奪襲。
據考證,現代的滹沱河上遊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嶺關風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遊的東支,後來由於石嶺關隆起,以及太行山東側的河流溯源侵蝕速度較快,奪襲汾河東支而成為滹沱河上遊水係,在地貌上留下一個很不自然的彎曲,汾河則保留其西支而成為汾河上遊。
汾河下遊在上新世仍然是經運城盆地南流入黃河,後因涑水河穀北東走向的斷裂複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轉向,循涑水河穀下遊運行,至永濟縣城附近彙入黃河。
至上更新世時,由於龍門山與孤峰山間斷裂作用再度複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棄古河道而折轉西流,彙入黃河,形成現代的水係形態。
三、淮河的曆史變遷?
淮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在文獻之中。
《爾雅》:江淮河濟為四瀆。
《周禮·職方誌》:其浸淮泗。
春秋時代的人就知道,橘子生在淮南為橘,生在淮北為織。
北宋時代()黃河洪水,奪淮河的河道入黃海,史稱“奪淮入海”。
經過800年,到清朝同治年間,黃河北移,從山東入海,淮河下遊注入長江。
四、秭歸的曆史變遷?
秭歸殷商時代為歸國所在地,西周為夔子國,戰國後期稱歸鄉,西漢置秭歸縣(公元二年)。秭歸是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縣名因屈原而來。《水經注》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秭歸。” “秭”由“姊”演變而來。
西漢元始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秭歸縣。緣其地為楚三閭大夫屈原之故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還,亦來歸……因名曰秭歸。”
北周建德六年置秭歸郡,避郡縣同名改秭歸縣為長寧縣。隋開皇三年罷下諸郡,改長寧縣為秭歸縣。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歸州,轄秭歸、巴東二縣,次年轄秭歸、巴東、興山三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置巴東郡、治秭歸。乾元年(公元758年)複置歸州。宋代仍名歸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歸州路,隸湖廣行中書省,十六年(1380年)降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十年(1377年)再改秭歸為長寧縣,十三年(1380年)裁長寧縣複置歸州,轄興山、巴東二縣。
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歸州為直隸州,隸湖北省,轄長陽、興山、巴東、恩施四縣並容美、龍潭19個土司。十三年(1753年)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為秭歸縣。(以上出處)
1949年屬宜昌專區,1959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複屬宜昌專區,1970年屬宜昌地區,1992年屬宜昌市。
1991年6月15日,民政部批複(民行批[1991]18號)同意秭歸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歸州鎮遷至剪刀峪(即現在的茅坪鎮)。
1998年秭歸縣縣城正式搬遷至茅坪縣.
2000年,秭歸縣轄7個鎮、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9804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茅坪鎮 77966 香溪鎮 35643 屈原鎮 21472 沙溪鎮 37831 兩河口鎮 31848 郭家壩鎮 36208 楊林橋鎮 28155 水田壩鄉 36899 泄灘鄉 15439 梅家河鄉 19465 磨坪鄉 13130 文化鄉 18314 周坪鄉 13479 芝蘭鄉 12194
2004年底,秭歸縣轄7個鎮、5個鄉,6個居委會、186個村委會。
五、東交民巷的曆史變遷?
曆史變遷
江米巷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的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製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的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但主要隻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的使節,因此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並修改政策隻允許外國使節在這裏居住四十天。
使館街
東交民巷原是明清兩代“五府六部”所在地。清乾隆、嘉慶時期曾有“迎賓館”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鴉片戰爭(1840年)以後在這地區先後設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館,1901年後改為使館街,英、美、法等11國在巷內成立聯合行政機構,還開設了“美國花旗銀行”、“法國東方彙理銀行”、“英國彙豐銀行”、“日本正金銀行”及教堂、醫院等多處,這段曆史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西洋建築,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使館界
東交民巷一瞥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開始了北京城曆史上最大的浩劫,東交民巷也在劫難逃。僅巷內的戶部銀庫就被日本侵略軍搶走白銀三百萬兩;東交民巷太醫院的稀世珍寶――針灸銅人被搶走;禦河西翰林院內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珍本也被毀劫殆盡。《辛醜條約》列強將東交民巷地區劃為“使館界”,把東交民巷改名“使館街”,還在整個使館界四周建起了高約6米的圍牆,圍牆上建有8座碉堡,並設鐵門。
奧地利大使館
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辛醜條約》,東交民巷進一步陷入深重的苦難之中。[9]過去列強所占地麵不到整個東交民巷地區的二十分之一,地方行政管理權仍歸中國所有。可是根據《辛醜條約》,列強一口吞下了整個東交民巷地區,不許中國人居住和設立衙署,行政管理權完全歸使館,中國政府無權過問。[5]他們任意改變中國原有街名,將東交民巷改名使館大街、長安街改名意大利街、台基廠頭條胡同改名赫德路……列強還迫使清廷給予駐兵特權。一時間,東交民巷變成了列強兵營。[7]
辛亥革命爆發了。東交民巷公使團一致支持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915年,袁世凱派代表在日本使館的一座樓內簽訂“二十一條”,為尋得日本支持他當皇帝,進一步出賣國家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否決作為“戰勝國”的中國要求收回德國在山東的利益、廢除“二十一條”和各國在華侵略
六、西域曆史的變遷?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西域各國逐漸成為了漢朝的附屬國,納入到了漢朝的勢力範圍之內。到黃巾之亂後,漢朝名存實亡,中原王朝也退出了西域地區。直到唐太宗時期,中央王朝的勢力才卷土重來,重新控製了西域。從189年漢朝崩潰到639年唐太宗滅高昌國,這中間一共有450年的時間。
七、漕河的曆史變遷?
漕河河道的變遷。按酈道元《水經注》記述,徐水、漕河本為二河。徐河自五回嶺至滿城黃村以下,經賢台、大馬坊、花莊、北八裏莊、馮莊、省監獄和馬莊(古清苑城)、孫村,約在仙人橋以下,漕河與府河相會。漕河從黃村到仙人橋段,即古黃花溝。由於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漕河在滿城東北境北移,由賢台經南韓、水北莊之小營入徐水境,經楊村、龐村、空城,至漕河鎮與漕河相會,徐河始稱漕河。《水經注》稱漕河源於北新城縣(徐水)西北之漕河澤。《畿輔通誌》稱,漕河澤為今之釜山下的曲水。至漕河鎮稱曹河。清光緒元年(1875),漕河因滿城留馬村西河道淤塞,折而東北流(原向東南流)。從滿城東莊店入徐水境,經北樓、於坊東南流,經白亭、河西村,至空城村東與舊道相合,為今河道。因清苑古城已無河通舟楫,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幽州行營都部署劉遇,修築保塞等城,引徐河、一畝泉河合流,經保塞(保定)城,以利水運。太平興國六年(981),八作使郝守浚開徐河、雞距河50裏入白河,以濟關南之運。鹹平六年(1003),保州知州趙彬分徐河水南注運區,謂趙彬堰。景德元年(1004),北麵都鈐轄閻承翰,引趙彬堰徐水入雞距河,以息挽舟之役。根據《宋史·河渠誌》的記載,原經古清苑城之舊河道成了排澇瀉洪的黃花溝。趙彬乃從大馬坊引水南下,經花莊、魯崗、東廉良、四裏營,與一畝泉河會。宋代引水河道淤廢後,又從徐水魯(路)家寺引水南下經徐河橋入保定北護城河,稱徐河溝,今已不存。
《水經注》 稱:“徐水西出廣昌縣(淶源)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嶺高四十餘裏,二十裏中委折五回,方得達其上嶺,故嶺有五回之名。徐水三源(五回、甘河、隘刹三源)齊發,齊瀉一澗,東流北轉,經(管頭)東山下,水西有禦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經南崖下,水陰又有一碑。徐水又隨山南轉,經東崖下,水際又有一碑。凡此三(碑)銘,皆翼對層巒,岩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雲:‘(北魏)皇帝以太延元年(435)十二月,車駕東巡,經五回之險邃。覽崇崖之竦峙,乃停駕路側,援弓而射之,飛矢逾於岩山,刊石用讚元功。夾碑並有層台二所,即禦射處也,碑陰皆列樹碑官名。徐水屈經郎山(狼牙山),眾嶺競舉,若豎鳥翅,立石嶄岩,亦如劍杪,極地險之崇峭。漢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蠱’出奔,其子遠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徐水又東經郎山君中(次)子觸鋒將軍廟南,廟前有碑,晉惠帝永康元年(291)八月十四日壬寅發詔,錫君父子法祠,其碑,(前趙)劉曜光初七年(324),前頓丘(今河南清豐縣境)太守郎宣,北平(今滿城縣)太守陽平邑振等,共修舊碑,刻石樹頌焉。’徐水又經北平縣界(時滿城縣北界至狼山),有漢熹平四年(175)幽、冀二州以戊子詔書(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即148年),遣冀州從事王球、幽州從事張昭,郡縣分境,立石標界(時易縣屬幽州涿郡,滿城屬冀州中山郡),具揭石文矣。徐水又東南流,曆石門(今滿城龍門)中,世俗謂之龍門也。其山,上合下開,開處高六丈,飛水曆其間南出,乘崖傾澗,泄注七丈有餘,奔蕩之音,奇為壯猛,觸石成井,水深不測,素波自激,濤湧四岸,在高岸俯視者驚神,臨之者駭魄矣。東南出山,經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長)子也。其水又東流,(東)漢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今滿城),破之於順水,乘勝追北,為其(銅馬、五幡軍)所敗。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騎王豐,於是授馬,退保範陽(今定興固城)。順水蓋徐水之別名也。徐水又東經蒲(滿)城北,又東經清苑城(今保定市北市區省監獄、馬莊址),又東南與盧水(一畝泉河,即今府河)合,(盧)水出蒲(滿)城西(東),俗謂之泉頭水也。《地理誌》曰:(徐水)東至高陽(今安新境)與博水(今清水河,原陽城河)合,今不能也。徐水又東,左會曹水。(漕)水出西北朔寧縣(?)曹河澤[《直隸通誌》載,曹河澤當在釜山下,至曲城村(戊己台)入瀑河。曹河澤水由徐水釜山下東南流,經今漕河鎮南,至清苑縣境彙入徐水。清雍正年間,怡賢親王允祥治水,將曹水引入瀑河,曹水改道(見《怡賢親王敬陳畿輔西南水利疏》],東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東經邢安城北,又東南入曹河,曹水又東南經北新城故城(今漕河鎮)南,王莽之朔平縣也。曹水又東(南)入於徐水(仙人橋東)。《地理誌》曰:徐水出北平,東至高陽(清苑)入於博,又東入滱是也。”
《水經注》對漕河出山前的記述較詳,出山後由滿城至清苑古城及與府河、漕河、陽城河彙合情況簡略。實際漕河河道在山區段變化不大,其改道主要在滿城縣東北部至入白洋澱一段,對研究漕河變遷留下了難題。
向左轉|向右轉
八、昆曲的曆史變遷?
明朝嘉靖年間是昆曲煥發新生的時期,昆曲這段時期的發展歸根結底源於一個人——魏良輔。他被稱為“曲之正宗”同時又被稱為“昆腔之祖”,“昆曲之祖”。
正因有他的大膽革新,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昆曲才能重獲新生。
九、曆史變遷的感悟?
1、曆史是什麼?一片土地的滄桑變遷可以是一部曆史,一個民族的盛衰興亡可以是一部曆史,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可以是一部曆史,一個人的酸甜苦辣可以是一部曆史。曆史可以很長很長,生命的旅途有多麼漫長它就有多麼漫長,人類的年齡有多麼古老它就有多麼古老;曆史可以很大很大,世界有多麼遼闊它就有多麼遼闊,宇宙有多麼浩瀚它就有多麼浩瀚。過去的一切,都是曆史。
2、感悟生命不由從連綿上浮起,從一脈一絡中滲出,隱於細微。生命的長河倒映出紅花綠葉飄零積雪,變遷就著畔邊絲絲色澤漸漸地前行,直至蕩出星星點點漣漪,吞沒視線。大江東去,璀璨的生命鐫刻著曆史的痕跡,激蕩著顆顆璀璨的珍珠。
3、曆史的更多的經驗和教訓去告訴我們,異端隻不過是當時的不合乎正常,隻不過是當時的難以接受。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的觀念在不斷的變化,人生是在不斷的發展。
十、濟源曆史變遷?
明清時期屬於懷慶府。
北宋時期,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屬孟州。金時期,濟源屬金國(1115-1235),設濟源、王屋二縣。屬孟州。元代,王屋縣並入濟源縣,屬懷慶路孟州。明清濟源縣屬懷慶府。1913年屬豫北道,1914年屬河北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32年屬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區至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