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曆史的由來是什麼?
一、武漢曆史的由來是什麼?
武漢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武漢地方建製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
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
公元223年(吳黃武二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此後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曆代州府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楨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於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彙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奠定了武漢三鎮的地理基礎。
明末清初,漢口與北京、蘇州、佛州並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清鹹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漢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在老漢口鎮的下遊沿長江先後開辟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
這些租界獨立於中國政府管轄之外,在界內分別設置工部局、巡捕房、領事法院(庭)等迥異於中國政治體製的管理機構。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分漢水以北地置夏口廳,治所即今漢口。至此,漢口與漢陽城區、武昌城區統稱“三鎮”。
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布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民國元年(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民國三年(1914年),同屬江漢道。
據1920年5月16日《日日新聞》:當時,漢口人口為40萬人,漢陽8萬人,武昌31萬人。民國十三年(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設立市政籌備處。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12月成立市政廳),夏口縣與漢陽縣城區並為漢口市。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國民政府將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二、憑祥的曆史由來是什麼?
2017年8月3日憑祥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中越邊境上,市西南約18公裏的友誼關名字的變遷便可作證明。友誼關始建於明末,時稱鎮夷關,明末為鎮南關。清時老將馮子才曾於此抗擊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解放後,中越交好,鎮南關改名睦南關...友誼關如今,憑祥成為中越邊境貿易第一大站
三、元旦的曆史由來是什麼?
據傳說中國的元旦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曆史。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部落聯盟”的首領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四、粽子的曆史由來是什麼?
粽子是中國傳統的漢族食品之一,具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據說,粽子最早起源於中國南方,約有2500年的曆史。
關於粽子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和說法。其中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因反對當時的政治腐敗而被貶謫到湖南嶽陽。在他被流放期間,聽聞到故鄉被侵略,感到十分悲憤。因為害怕魚蝦等水中生物會吃掉他的身體,於是他用竹葉包裹糯米、肉類等食材,做成了類似粽子的食品,扔進汨羅江裏,以示哀思和抗議。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將這種食品定名為“粽子”,並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食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粽子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並演變出各種不同口味和風味的品種。目前,粽子已經成為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食品之一,而其曆史和文化內涵也為人們所珍視和傳承。
五、大運會的曆史由來是什麼?
早在二十世紀20年代初期,當時的國際大學生組織就已開始計劃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1924年,第一屆國際大學生運動會在華沙舉行,隻設立了田徑、遊泳和擊劍三個比賽項目。這是世界大運會的雛形。
1949年,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FISU)正式成立。第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於1959年在意大利都靈舉行,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985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當時設置了9個大項,即田徑、體操、遊泳、跳水、擊劍、水球、網球、排球和籃球,規定參賽選手隻限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不超過兩年的選手,每兩年舉辦一屆。
1960年,仿奧運會賽製,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在法國夏蒙尼舉辦。從1981年起,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與冬季運動會統一定在同一年舉行。
曆屆世界大運會經常誕生新的世界紀錄,因此贏得了“小奧運會”的美譽。從世界大運會走向奧運會領獎台的運動員中,比較著名的有田徑運動員邁克爾·約翰遜、邁克·鮑威爾,籃球運動員拉裏·伯德、查爾斯·巴克利等。
不過,隨著職業化、商業化大潮的強烈衝擊,一些頂尖運動員因世界大運會沒有可觀的出場費而開始放棄世界大運會,取而代之參賽的是更多的年輕選手。進入21世紀之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成為世界各地年輕人展示青春澎湃的舞台。
六、長城的曆史由來是什麼?
長城曆史由來是為了防禦外敵的入侵而建在早期諸侯爭霸的時代,各個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就會修建城牆東周時期,多個藩國都有修建長城的行為,像是韓國修築的山海關長城,都是為了防範北方的遊牧民族“鮮卑”的入侵隨著時間的推移,邊境軍事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國家都開始修建長城由此可以看出,長城的曆史由來是一項建築工程的創新,是秦漢時期為了防止匈奴等遊牧民族的入侵大舉修建的不過,長城的修建從漢朝開始,曆經多個朝代,一直修建到明朝時期才算基本完成保護祖國的邊疆安全,一直是長城存在的重要原因
七、火箭的曆史由來是什麼?
火箭是曆史悠久的投射武器,中國古代的火箭就是現在火箭的鼻祖。早在宋理宗紹定5年(約公元1232年)宋軍保衛汴京時。便已用來對抗元軍,後來火箭技術經由阿拉伯人傳至歐洲。
18世紀,印度在對抗英國和法國軍隊的多次戰爭中,曾大量使用火箭武器,獲得良好的戰果。因此帶動歐洲火箭技術的發展。
八、果凍曆史由來是什麼?
果凍的曆史起源比較久遠據考證,最早製作果凍的距今已有兩千年左右的曆史,最初的果凍是用石灰汁和澱粉做成的;後來的中世紀,果凍成為一種奢侈品,隻有富人、貴族才能吃得上,它們講究的不僅是味道,更注重藝術、裝飾和食用習慣等多個方麵;到了近現代,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食品安全的提高,果凍逐漸普及,並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小零食,在各種場合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和受歡迎的程度現代的果凍品種繁多,口味多樣,加入了各種色素、果汁、糖份等成分,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奢侈品,而是一種美味的休閑小吃,同時也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可以滿足人們的口感需求和糖分補充的需要,是一種十分受歡迎的小食品
九、洞庭碧螺春的曆史由來是什麼?
唐朝時有個尼姑上山春遊,無意中發現了幾片茶葉,製成茶後香氣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因此洞庭碧螺春擁有了“嚇煞人香”這一名稱。
到了清康熙38年,康熙皇帝巡查時,品嚐了這種湯色碧綠,卷曲如螺的名茶,於是就賜名為“碧螺春”。
十、黨的由來曆史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創建於1921年7月23日,曆經多年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取得全麵勝利,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中華民國國軍,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澎金馬,並在1949年於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至今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在中國大陸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執政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