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曆史起源和發展曆史?
一、南通曆史起源和發展曆史?
南通曆史悠久,人傑地靈。據古文化遺址考證,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區一帶,五代設郡,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定名通州。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稱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後,廢州設縣,稱南通縣,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二、春聯的起源和發展曆史?
起源:
一說春聯來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誌》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在東漢以後,形成與門神配套的文化儀規,強化門神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古代對於貼年畫和貼春聯,有個專用名詞叫“封印”,不論是掛桃符、貼年畫和春聯,皆有操作的規矩。“封印”,是指封閉已經掃除幹淨,清理整潔的內在場態,讓邪氣妖氛不能再進入家中。 “封”,是封閉、阻隔之義; “印”,則是標示於顯隱兩境,我已經封起來了。
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正如詩雲:“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發展曆史:
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子書寫。朱元璋大力提倡貼對聯。
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鬥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9] 。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粱錄》記:“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即今春聯)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禦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裏,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禦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三、茶的起源和發展曆史?
茶起始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普及於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現是在西漢的《僮約》一書,在唐代則由陸羽編著《茶經》,從而係統闡述茶葉飲法,從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衝泡飲用,經過不斷的發展與繼承,而茶文化活動,也涵蓋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藝等。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和食用茶的國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開始有人工培育茶園的出現。
根據現存相關史料記載,中國飲茶在西漢已有,魏晉時成為宮廷高級飲品,唐代,在統治者及知識分子範圍內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開始飲茶。
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記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當時人們把茶用來烹煮飲品,並出現了專門的茶具,這也是飲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
可見,茶葉的最早利用要早於西漢,因為茶葉栽培利用的發展和傳播在早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有時消費也往往能促進生產。隨著茶葉消耗量的增大,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發達起來。
唐朝時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貴州等省的廣大地區都是產茶區。
唐朝煮茶、煎茶盛行。
到唐朝,茶聖陸羽的《茶經》標誌著茶文化進入興盛時期,煮茶、煎茶、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茶成為一種家常飲品。
唐朝人發明了蒸青製茶法,即把新鮮茶葉洗淨、蒸後製成茶餅烘幹,需要時就取一點來煮,煮茶講究三沸:
一沸,加點鹽,煮至水中微有聲,氣泡像魚眼;
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鍋邊氣泡像連珠;
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時舀出的水,便可飲茶湯、嚼茶葉。
由於唐朝佛教文化鼎盛,當時的日本等國紛紛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學習,茶葉因氣味清香又提神醒腦,深受喜愛,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國門。
四、蟠桃的起源和發展曆史?
蟠桃
《論衡.訂鬼》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支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裏。”又《漢武帝內傳》載:傳說居住於昆侖山 層城 瑤池的西王母,曾於漢武帝時降臨漢宮,視之可年三十許。在飲宴中,“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須臾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卵,形圓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顆與帝,三顆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輒收其核。王母問帝,帝曰:‘欲種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食,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帝乃止”。後以“王母蟠桃”指神話中的仙桃,多用於祝壽。宋 草夫人《滿江紅.壽夫人又受命》詞:“願享麻姑難老福,屢飡王母蟠桃熟。”
五、奶茶的起源和發展曆史?
茶原產於中國,沿著古代的絲綢之路傳到印度,開始了在世界各國中幾千年的演變。
據英荷有關的史料記載和推斷,印度是早期栽培茶樹的地區是在西北部的阿薩姆。而奶茶是印度喜瑪拉雅地域居民自古以來就常飲的飲品,雖然中國的內蒙以及新疆部分地區,包括現在的蒙古國和中亞 ,以及同屬喜瑪拉雅區域的不丹、錫金等國,在很早的時期也有了飲奶茶的習俗,而且至今仍在保持著,但這些 和地區都有一個共同的不足,就是本身不產茶,茶完全是靠外地或外國供給,由於地緣的關係,不丹、錫金、孟加拉、巴基斯坦所用的茶主要來自印度和斯裏蘭卡,而內蒙、蒙古國、中 亞 所用的茶則主要是來自雲南、安徽、福建等產茶區,也由此催生了始自雲南遠至歐洲的曆史奇觀茶馬古道和緊壓茶品種。
奶茶,始於17世紀初期的香港石板街,廣州官吏林智賢,自創以加了牛奶的茶在香港石板街招待荷蘭使節,這種獨特的喝法旋即被帶回荷蘭。1680年,約克公爵夫人又將時髦的荷蘭式飲茶——在茶中加鮮奶、砂糖引進英國,一時蔚為風潮。
港式奶茶曾經風靡一時,是香港飲品,也叫“港式奶茶、英式奶茶、香港老街奶茶”等,英文:Hongkong Street milk tea,茶味重偏苦澀,口感爽滑且香醇濃厚為特點。製作方法較複雜,經過撞茶(拉茶)工序,保證奶茶中保留茶葉的濃厚。而英國人喝茶學自中國,但喝法卻別創一格,喜歡加入糖和奶,或者檸檬片同喝,香港奶茶後稱為英式奶茶。
隨著奶茶發展趨勢的變遷,人們在原來牛奶加茶的基礎上,采取在紅茶中加鮮奶、砂糖、巧克力醬、蜂蜜、白蘭地酒和肉桂粉等,出現了多種口味的奶茶,深得英國人和港人青睞。據說在凱薩琳王妃飲茶引進英國之初,紅茶在當地還是如中國人一樣地清飲,不過到了18世紀,隨著英國時代的發展,奶茶已經成為英國人飲茶方式的主流。
在“香港老街”奶茶的基礎上又派生出一種新的奶茶,於中國內地多稱為“港式奶茶”,以紅茶混和濃鮮奶加糖製成,下奶及糖或多,杯的體積較大,熱飲或凍飲均可。香港老街奶茶稱“英式奶茶”。與英式“香港老街奶茶”不一樣,港式奶茶是普羅大眾和低下層的流行飲料,一般於早餐或下午茶時飲用,如出外用膳的話即使於午餐或晚餐也會喝到,在茶餐廳、快餐店或大排檔都有供應,配搭中餐或西餐均可。
經過幾百年的曆史發展以及各種新式茶飲的誕生,人們傳統奶茶已經沒有了曾經的狂熱,更多的是追求健康自然的水果茶等茶飲產品
六、核桃的起源和發展曆史?
文玩核桃起源於漢隋,流行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核桃被拿來揉手始自明朝,開始時隻是宮廷琴師鍛煉並保持手指靈活性的輔助工具,經過長期摩挲後,核桃紋路變得絳紅圓潤,包漿光澤如玉如瓷,被其他宮人們喜愛,逐漸普及開來,成為養生的器具之一,隨之慢慢傳到民間。
核桃其名稱與“和”為諧音,在民間寓意和睦相處,象征著吉祥、和睦和幸福。若是將核桃藏於身間,可去除邪氣,保佑一生平安,象征著闔家幸福、健康長壽。因此,民間的老百姓對此的接受度很高,也就如此逐步流行開來。
明朝天啟帝朱由校務於木工,還喜歡玩文玩核桃,親自動手,雕刻核桃,故有“玩核桃遺忘國事,朱由校禦案操刀”的野史流傳民間。
清朝時期,文玩核桃達到發展的高潮。乾隆皇帝本人喜好清雅古趣,核桃的紋路成色所孕育的自然野氣、長久把玩後的金石之聲合乎他的口味,他因而對揉手核桃格外喜愛。
七、洛陽牡丹的曆史起源和發展?
洛陽牡丹作為我國傳統名花之一,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唐玄宗在位期間,洛陽市內就已經出現了花會、賞花等各種牡丹文化活動,並選定牡丹為國花,奠定了其在國內外的地位。
宋代時期,洛陽市場上的牡丹品種逐漸豐富,有“百花之母”之稱。明、清兩代相繼建立洛陽牡丹園,培育了一批品種繁多、色彩鮮豔、特色迥異的牡丹花,成為中國園林史上的一大成就。
近現代以來,隨著花卉種植業的發展,洛陽牡丹品種品質和數量不斷提高和增加,形成現代化的洛陽牡丹花卉觀賞產業,逐漸成為洛陽市的重要文化名片和經濟支柱。同時,洛陽牡丹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華文化的璀璨瑰寶。
八、養馬島曆史起源和發展?
煙台養馬島的曆史由來:公元前219年秋天,中國的始皇大帝禦駕東征,經過煙台的芝罘以後,繼續沿海東進,忽然看見海中有一座小島,島上水草豐美,駿馬呈祥,秦始皇因此把這裏禦封為“皇宮養馬島”,並下令各地選馬派員,進島養馬訓馬,專供禦用,養馬島由此得名。
1984年,養馬島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旅遊開發區;1991年又被國家定為84個旅遊景點之一;1995年1月被山東省政府正式批準為省級旅遊度假區。1984年養馬島被列為山東省旅遊開發區;1991年又被國家定為84個旅遊景點之一;2009年1月,被國家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AAAA級旅遊風景區。
九、中國超市的起源和曆史發展短文?
超市,滿足顧客日產性生活需求的業態。針對家庭生活用品上的一站式購買需求,組合並提供生活必需品。商品開放陳列、顧客自我選購、排隊收銀結算的商店。一種消費者自助選購、統一收銀結算的零售企業。在中國,超級市場被引入於1978年,當時稱作自選商場。
1985年7月3號,上海首開了一家自選式的超市。作為普通的上海市民,需要持外彙券才能購買貨品。1997年7月的北京家樂福超市人數非常多,夏天,市民們不僅來購物,還進來自帶板凳納涼。因為1996年後,一批世界級大型連鎖超市開始相繼進入中國。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紛紛出現區域性的單體或連鎖超市。從此超市的發展進入快速發展軌道2000年左右,我國各地的超市已經具備了自己的規模。市民朋友們會選擇離家最近的大型超市選購各類生活用品。離家附近的小超市選購自己的日常用品。
十、乒乓球起源和發展曆史?
1、乒乓球起源於19世紀末的英國,是由網球運動衍生而來的。其發展曆史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1900年至1902年傳入日本,於1904年再傳入到中國上海,之後經過幾個重大發展階段,才發展成今日家喻戶曉的運動項目,也是奧運會比賽項目之一。
2、乒乓球名字的由來是由於原先的球拍柄較長,兩麵貼著羊皮紙,並且中間是空洞的,用這種球拍打球時發出的聲音是“乒”,落台時是“乓”,因此誕生乒乓這個名字,後來英國一家體育用品公司,將“乒乓”一詞作為廣告的別稱,從此乒乓球才開始聞名世界。
3、提到乒乓球運動,不難想起乒乓之父——蒙塔古,蒙塔古出身於英國貴族,17歲即擔任英格蘭乒協主席,在1926年的2月12日,22歲的蒙塔古被推選擔任國際乒聯主席,直至1967年才退休,在位的40年間,將乒乓球從一個遊戲,發展成世界性的體育比賽項目,蒙塔古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退休時被一致推舉為國際乒聯終身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