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簡介和曆史? 狗的來源和曆史?
一、頤和園簡介和曆史?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裏,占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禦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後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裏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裏的皇家園林區。鹹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1] 。
二、狗的來源和曆史?
狗是上古之是,伏羲教人馴養動物!而狗便是那個時候從狼一步一步的馴養而來的!
三、紅苕的來源和曆史?
紅苕和紅薯其實是同一種東西,沒有任何區別,隻是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叫法。紅苕又名紅薯、番薯、蕃薯、山芋、地瓜等,一般多為紅色表皮或黃色表皮,營養豐富,包含多種人體必需物質,例如維生素A和纖維素等。
紅薯原產於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和哥倫比亞地區,由當時的殖民大國西班牙的商船攜帶至菲律賓等東亞地區,並快速的在當地廣泛種植。在十六世紀末期,也就是明朝萬曆年間,中國的經商氣氛也是相當濃烈,廣東福建兩省尤為最,一位名為陳振龍的閩南籍商人就在呂宋島經商。
在他做生意期間,他看到呂宋島漫山遍野都種滿了紅薯,聯想到自己老家時不時遭受台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作物減產民眾饑荒。於是產生了將紅薯引進中國的想法。
但是當時,在當地殖民的西班牙統治者卻嚴禁有人私自將紅薯引入中國,更是在每個通商口岸嚴加排查。導致了“紅薯入京”變得異常困難。不過這也難不倒陳振龍這個機敏的生意人,於是他奇思妙想,將紅薯藤纏進汲水繩中隨著商船帶回中國,跟著他一起回去的還有他腦子裏完整的紅薯種植技術。
回國之後,他當即向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推廣種植紅薯。金學曾是一個實事求是,正直為民的好官,在當時很受當朝宰相張居正的重用。恰逢四個月後福建遭遇大旱,作物減產,眼看著一場大饑荒又要開始了,金學曾果斷的決定,推廣紅薯的種植。
在四個月中啊,陳振龍也沒閑著,他一直在自家後院嚐試種植,其效果也是相當不錯的。種出來的紅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棗。”
自從紅薯在福建開始種植,陳氏家族一直沒有放棄對紅薯的宣傳,開始向旁邊的浙江廣東江蘇等地推廣種植。但是過程卻不太順利。就江蘇為例,該地區是傳統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紅薯對於他們來說隻是一個新奇的外來植物。
但是,在向北方推廣時反而出奇的順利,原因可能是北方土地相對貧瘠,糧食產量不高,所以迫切的需要一種耐貧瘠產量高的糧食作物緩解糧食緊缺的問題。紅薯的來臨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缺。由於我國對外來物品習慣以番命名,所以在中國紅薯也叫番薯。
一百多年後,陳家後人根據先輩推廣紅薯的經過,編纂成了一本名為《金薯傳習錄》。這也成了科學家對紅薯傳入中國具體時間經過的研究保留下清晰的曆史史料。
四、國姓的來源和曆史?
一、國姓起源和來曆
1、得姓始祖:公子發
國姓最早起源於姬姓,屬於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一個兒子叫公子發,他字子國,後來生了個兒子公孫僑字子產,他執政鄭國30多年,是一個非常出名的人。後來,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現代很多國姓尊公子發為其得姓始祖。
2、出自薑姓,以官稱為氏
另外,現在的國姓還有部分出自薑姓,屬於以官稱為氏。據《左傳》記載,西周至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室宗族世代為輔國正卿,故以“國”為氏,此支國氏為薑太公的後代。
3、出自薑姓,以賜姓為氏
最後,國姓起源和來曆還出自薑姓,屬於以賜姓為氏。據《姓氏考略》和《姓苑》記載,春秋時齊國有上卿國氏,他本來是齊侯公族大夫,後來被周天子親自任命為輔國正卿,齊國國君便賜以國姓,意為國家尊貴至上的姓氏,其後遂稱國氏。
五、皮蛋的來源和曆史?
民間流傳中,皮蛋的誕生有兩則傳說。
第一則類似於現今小吃店張貼在牆上的軟文廣告,說明代泰昌年間南方一家小茶館內,老板懶怠,喜歡隨手將泡過的茶葉丟進爐灰中,剛好店家養的鴨子特喜窩在軟乎乎的爐灰裏生蛋,一來二去,鴨蛋在與爐灰、茶葉的親密接觸中發生了化學變化,便有了今日皮蛋的雛形。
第二則傳說和朱元璋有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話說朱元璋逐鹿中原時為給兵士屯糧,派了部下去洞庭湖一帶收購食物。部屬帶回的“糧草”中就有大量的鴨蛋。鴨蛋這玩意嬌氣得很,既不方便軍旅攜帶還不能久存,於是後勤部聽從了當地鴨農的建議,將鴨蛋埋進石灰中隨軍而行。日複一日攻城略地的戰爭中,朱元璋逐一擊潰對手,回頭一瞧,咦,鴨蛋成了皮蛋。朱元璋也由此落得了愛吃皮蛋的名聲。
六、生薑的來源和曆史?
生薑原產於亞洲東南部熱帶多雨的山林地區,公元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生薑從亞洲傳到了墨西哥,進而傳入西印度群島。我國生薑栽培曆史悠久,栽培地區廣泛,形成了許多生產著名產區,如萊蕪,泰安片薑,丹東白薑,漢中覺薑等。
七、馬的來源和曆史?
馬的祖先——始祖馬的身影開始出現在熱帶森林和沼澤地區中,不過那時候的它們還隻是狐狸般大小的靈活動物(身高不過30cm),靠矮樹和灌木上的嫩葉為生,與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駿馬模樣截然不同。
在隨後漫長的物種演化過程裏,始祖馬的身體不斷改變,最終形成了具有身高腿長、流線肩背、單趾硬蹄等特點的真馬(古生物學上對現代馬的稱呼),這一切已經從豐富的化石記錄中得到證實。
八、紅薯的來源和曆史?
紅薯起源於尤卡坦半島到奧裏諾科河口之間(今墨西哥與委日瑞拉之間)。
大約在5000年前被中美或南美人民馴化。早在4000年前雅瑪人(印第安人的一支)就開始種植紅薯了。雅瑪人在天文和曆法上非常先進,但是在生產力上屬於石器時代,農業就很落後了。雖然農業種植方式落後但是紅薯種植簡單,也成為雅瑪人主要的糧食之一。
九、星期的來源和曆史?
星期作為時間周期最早起源於巴比倫。現在世界各國通用一星期七天的製度最早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製定,他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宣布7天為一周,這個製度一直沿用至今。
而在中國,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國傳播時,星期才逐漸被人們所知曉。民國時期規定使用公曆之後,星期才逐步普及起來。
星期在中國古稱七曜。七曜在中國夏商周時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個主要星體,是當時天文星象的重要組織成份。中國的七曜開始並未作為時間單位。
在西方,古巴比倫人首先使用七天為一周的時間單位,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伊斯蘭教、基督教均按照有以星期為單位進行的宗教禮拜活動,故而在許多方言中,“禮拜”逐漸有了“星期”的含義。
十、洋芋的來源和曆史?
土豆,也有些地方叫馬鈴薯,現在是全球第四大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小麥。土豆對人類生活實在太重要了!可能咱們中國人感受還不是很明顯,但那些吃快餐的西方人是離不開薯條的。雖然說油炸的薯條有致癌物質,這仍然擋不住那些愛吃薯條的人。
土豆原本是生長在南美安地斯山區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交界處一帶,在8000多年前被南美印加人馴化種植。土豆這東西生命力頑強,各種惡劣環境、極端氣候基本都能生長,所以土豆成為了南美印加人的主食。南美印加人甚至將土豆視為神物,是上天恩賜給他們的。
古印加帝國將收成的土豆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給村落,供日常食用;一部分用作存糧,以便在饑荒年食用;一部分用為祭品,獻給神明。可以說沒有土豆印加人根本活不下去,玉米在南美很少種植,稻米、小麥更是沒有,是土豆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印加人。
而將土豆帶到全世界的,並不是征服了印加帝國的西班牙人,而是英國海盜。英國海盜從智利的奇羅耶島將土豆帶回歐洲,時間大概是16世紀初期。但是一開始歐洲人並不吃土豆,因為他們認為長在土裏的食物是不潔的,被認為是豬都不吃的東西。但是歐洲人將土豆給奴隸們吃,簡直成了奴隸專用食物。當時歐洲人還不知道發了芽的土豆是不能吃的,有毒!結果奴隸們吃了產生頭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其實就是茄堿中毒。於是歐洲人把土豆與曼陀羅、顛茄歸為一類,視為“魔鬼植物”。
直到18世紀後期,當時歐洲爆發了幾場大饑荒,歐洲人不得不考慮吃土豆填飽肚子(當然是吃沒有發芽的土豆)。結果一吃發現這東西還挺好吃的,尤其炸成土豆條非常好吃,至少對於美食沒什麼研究的愛爾蘭和德國人是這樣認為的。所以從此以後,愛爾蘭人和德國人將土豆當成了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之一,再也不是奴隸食物,更不是“魔鬼植物”了。
最後大家可能都想問一個問題,土豆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其實目前說法有很多種,而我認為比較靠譜的傳播途徑應該是這樣的:土豆是歐洲人先從南美帶到了歐洲,然後西班牙人將土豆帶到菲律賓。17世紀時福建商人在菲律賓和西班牙人做生意,然後又將土豆帶到了福建,再由福建傳播到東南沿海各省,乃至全國。